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北學生家長反問新華社記者:“擇校費是什麼?”

2016年03月10日 14:27:5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臺北9月7日電(記者李寒芳)“擇校費是什麼?”6日下午,臺北博愛小學門前,等著接孩子放學回家的一群家長聽到新華社記者嘴中蹦出這個詞時,都對“擇校費”表示不解。

  博愛小學位於寸土寸金的信義計劃區,與臺北市政府和臺灣第一高樓——101大樓隔馬路相望。這一帶豪宅林立,是臺北市最貴的小學學區之一。

  師資優良的博愛小學,是臺灣的“明星小學”,但入讀這所學校的門檻,僅僅是戶籍在該地區滿3年。“如果不符合設戶籍條件要‘擇校’,再多的錢我們也不敢收。”博愛小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

  臺北市針對公立小學和中學劃分學區,孩子們依據戶籍所在學區上學,想換學區必須先將戶籍遷入。擇校門檻的篩選標準,一是在該學區內的居住事實,二是設籍的先後順序。

  為了孩子上學傚法“孟母三遷”,這種情況在臺北市同樣存在。臺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曾燦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如果學校比較搶手,家長可能就要提前佈局,遷入戶籍,“我們稱為校門口排在搖籃邊”。

  資料顯示,目前臺北市房價所得比(房屋價格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平均已經高達14.3倍,也就是説必須不吃不喝14.3年才能如願購屋。而在明星小學周邊購屋,房價所得比則比這個數字還要高出不少,博愛小學所在的這個學區就被臺灣媒體戲稱為“孟母痛苦指數”最高的學區。

  不過,如果選擇租屋,那麼痛苦指數就會大大降低。憑藉經法院公證的租房契約和水電單,家長們可以順利排上擇校隊伍,並不一定要買房。

  “臺北市教育資源較為均衡,大多數民眾還是選擇就近入學。額滿的學校少之又少,上學沒那麼難啦。”曾燦金説,臺北市今年僅有4所小學額滿需要排序,但也絕對不需要掏一分錢贊助學校。

  臺灣社會近年來出現“少子化。一方面是出生率下降導致的生源不足,另一方面是明星學區受追捧。如何解決一些偏遠學區的招生問題呢?

  據介紹,類似陽明山等遠郊學區並不設戶籍限制,整個臺北市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入學。這些學區的學校會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風貌,開辦都市繁華地段學區所沒有的“田園教學”,例如織染、“與昆蟲對話”等特色課程,反而受到一些家長的“追捧”。學校各具特色,使教育資源的分配得以均衡。

  離臺北市政府最近的是信義小學,但市政府公務員也不能隨意“近水樓臺先得月”。曾燦金説,如果信義小學的額度沒有滿,那麼市政府員工即使戶籍不在這裡,也可以送孩子入學。但如果額度滿了,這個“特權”就完全喪失了。

  “教育機會我們一視同仁,但補貼方面我們奉行‘排富’原則,”曾燦金説:“臺灣對孩子入學採取5歲至初中免費入公立學校。但如果該戶家庭總體年收入超過300萬(新台幣,下同),對不起!我們就不補助了。”

  不僅不用“拼爹”,相反弱勢家庭的孩子還能夠“拼”在前面。曾燦金介紹説,能夠享有入學優先權的,是輕中度的身心障礙、少數民族和處於家庭暴力中的兒童。

  而據記者了解,臺北的學費也很“平價”。博愛小學一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由於學費和學雜費全免,一學期僅需要支出課本等費用1000多元。

  大陸家長替孩子拼命報各種補習班增長才藝,臺北市的孩子也不能免。但據介紹,才藝加分只在考高中時有效,小學和初中階段學校並不會將其列入招生條件。

  針對媒體在北京上小學“擇校費最高達25萬元人民幣”的報道,臺北的家長們都“拍案驚奇”。

  “我先生的公司在上海和廈門都有設點,老闆有意讓他去那邊發展,可是大陸的學校實在比臺北貴好多。”博愛小學一位家長林女士説,考慮到孩子的“入學難”,他們一家最終決定放棄去大陸發展。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張真瑜]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