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變廢為寶"創意多 人人"化腐朽為神奇"

2016年03月10日 14:43:41  來源:東南網
字號:    

  不久前,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相關環境問題研究專家,會同廈門市市容環衛管理處一行人,前往高雄、臺北和新北考察城市環保設施與管理模式,希望未來借鑒臺灣先進的管理經驗,讓廈門城市更美麗。

  在臺灣,環保事業範圍很大,圍繞著變廢為寶,民眾的奇思妙想絕對讓人拍手稱奇:一件上千元新台幣的環保球衣,卻是用塑膠瓶做原料加工而成的;掉在地上的頭髮,可以變身成為美麗的高跟鞋……臺灣人“點廢成金”的創意和經濟頭腦真是讓人叫絕。

  個案 廢舊電器變“公仔機器人”

  丟了捨不得,不丟又佔空間,看著完整卻用不了的壞插座、舊電腦,你正發愁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它們。而臺灣卻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巧手和創意將這些別人不要的廢棄電容、IC插座等,變成吸金的寶貝,為環保作貢獻的同時又創造了經濟效益。

  臺灣君創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利用廢棄電腦上的各種零部件:插座、電容和電阻等做材料,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公仔機器人(如右上圖),這些公仔都只有1-2寸大,可以任意搭配,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飾品,比如手鍊、耳環和手機挂飾等。他們的品牌2010年進駐西門町紅樓文創商品園區,以專賣店形式銷售産品,每只公仔賣到580-1080元新台幣,成功創造了銷售神話。

  氛圍 人人“化腐朽為神奇”

  家庭主婦們肯定對房間地上的頭髮感到厭煩。可是,臺灣一家美發店老闆蔡秀英發現,可以利用這些頭髮來做裝飾品,於是一件件精緻的頭髮藝術品就呈現在我們眼前:花朵狀的耳環和胸針,栩栩如生的鳳梨和高跟鞋都是用如假包換的頭髮製作而成的。

  生活中産生的垃圾真不少,要吃飯就會有廚余,喝咖啡會有咖啡渣,此外,舊書舊報、舊衣舊鞋,數不勝數。咖啡文化已經滲入臺灣人的生活,但衝煮咖啡後會産生大量咖啡渣,於是,就有臺灣廠商利用回收的咖啡渣,加入纖維,製成咖啡紗,還獲得了全球專利。

  更有的環保達人,學習海外能手的做法,將報紙做成椅子再利用。目前,已經有多個島內相關團體,開始專門推廣各類變廢為寶小竅門。

  臺灣“環保署”對家用電器的回收再利用有明確的步驟和方法。在臺灣,有專門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委員會”,家電製造商、進口商和銷售商都需按法規繳納相應的費用,作為支付廢舊家電再利用的處理費、再生補助金等。

  經驗

  A.資訊公開 讓民眾“知道”

  據此次赴臺考察的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的肖小姐介紹,在臺灣考察期間,他們走過臺灣幾個不同規模的垃圾焚燒廠,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焚燒廠與周邊民眾早就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焚燒廠會很主動地敞開大門,接納民眾,建立了很多回饋民眾的公用設施,供民眾免費使用,如游泳池、放映室等等。

  而最近正值暑假,許多學生在焚燒廠舉辦 “戰鬥營”,(類似大陸暑期夏令營),全免費開放,為孩子們提供帳篷,讓他們了解垃圾處理再利用的過程,深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此外,垃圾焚燒廠的尾氣處理資訊,也向大眾公開,絕對不遮掩。民眾可通過各類渠道,了解焚燒廠的各項資訊。

  臺灣一位資深媒體人還嚮導報記者介紹,臺灣很多垃圾處理站,會定期邀約民眾參加各類活動,甚至還開放給民眾參觀垃圾處理過程。

  B.讓環保融入生活

  臺灣環保聯盟前秘書長何宗勳説:“環保事業,説到底其實就是考驗 ‘垃圾變黃金’的理念。”拾荒老人通過回收垃圾賺錢,飲料瓶可以變成漂亮的花瓶、實用的筆筒,“如果你扔的垃圾變成了需要花錢購買的商品,誰還會亂扔呢?”

  按照臺灣經驗,變廢為寶的第一步就是要從垃圾分類做起,紙張、塑膠、鋁鐵罐等各歸各位,廠商再對這些寶貝進行加工再生産,新的産品又可以在市場流通。何宗勳指出,這樣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形成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環保又吸金。

  何宗勳還告訴導報記者,政府機關部門、社區、學校是應該起帶動作用的,志願者也可以走入街道,引導民眾。他承認僅僅只有這樣的宣傳會很單調,如果能舉辦創意比賽,交流變廢為寶的心得,或者是跟學校的美勞課結合效果會更好。另外設立基金,對變廢為寶“達人”進行鼓勵,加上電視、媒體的宣傳,推行起來會更順利。(《海峽導報》 記者 張燕娟 實習生 王艷君)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張真瑜]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