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媒:蘇花公路美麗又脆弱 將建8座隧道保平安

2016年03月11日 09:15:10  來源:
字號:    

  台灣網1月22日消息 臺灣蘇花公路的美令人屏息,脆弱程度也令人心驚。蘇花公路的修補從未停過,據臺媒報道,蘇花公路改善計劃將建8座隧道,儘管外界對蘇花另辟新路有不同看法,卻是保平安的選擇。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蘇花公路在清朝時就興建,原本只是沿山壁開挖的步道,之後逐漸拓寬,由單線車道變為現在的雙線。“蘇花的路線就像饅頭一樣,沒有多餘空間向外增建,只有往內部鑿山壁增加路面。”臺當局“交通部長”毛治國這樣説。

  毛治國表示,東部交通政策的確是“鐵路為主、公路為輔”。不過,鐵路有班次限制,也無法24小時服務,不能完全取代公路,有必要將蘇花公路改善成可達全天候安全標準的公路。

  學工程的毛治國,雖不否認蘇花改工程有很大挑戰,卻仍很有信心。他認為,臺當局“公路總局”摸索蘇花公路已30多年,對蘇花一帶地質狀況可充分掌握,施工最大原則就是避開地質不穩定區。至於涌水問題,可事先擬好對策,一旦發生問題,可馬上解決。

  在蘇花公路所屬轄區第4區工程處待了10多年的臺當局“公路總局”副工程師吳進興,參與過蘇花公路拓寬。他説,由於風化及地質因素,崖壁退縮,蘇花路線不時被迫向內遷移,加上道路上方壁面陡峻,只能局部修復,但裸露在外的岩石隨著自然風化,年年樣貌都不同。

  吳進興説,“今年完好的地方,明年可能就出現裂縫。”每逢颱風或地震,蘇花的落石及坍方不但無法避免,也永遠無法預測會發生在哪個路段。臺灣西部往東部的陸上交通,除了公路,還有鐵路,有些人主張,可用更具節能減碳的鐵路取代公路,不一定要建“蘇花高”或“蘇花改”。

  臺當局“公路總局”主任秘書陳茂南説,多年來,為改善蘇花公路,已陸續在局部路段辟建短隧道,克服落石坍方問題。但受限蘇花饅頭路形,多處危險路段已無適當空間可建短隧道,且蘇花公路交通量愈來愈大,幾乎不可能在道路使用下施工,解決蘇花困境,只有另謀出路。

  臺當局“公路總局”雖持續不斷改善蘇花公路,但只能修修補補。花蓮居民喊了多年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以往非花蓮人聽起來感受不深,但大陸游客團去年在蘇花公路發生重大意外事故,讓這項喊了多年的議題受到關注,蘇花改環評也獲得通過。

  蘇花高速公路推了10年,仍因有環保高度爭議而行不通,臺當局“交通部”才推出考量環保與社會公義的蘇花改,不再全線建高速公路,而是只針對山區危險路段,以建隧道避開落石及坍方,建高架道路降低對環境衝擊。

  蘇花改要建8座隧道,有人擔心工程難度比雪山隧道還高,已有民間工程公司表明,蘇花改難度高,不會參與投標。花蓮縣長傅崑萁除向臺當局“交通部”推薦國際知名國際隧道專家,還建議臺當局“公路總局”蘇花改工程開國際標,深怕蘇花改成為無法如期兌現的支票。

  蘇花改完工後,交通部希望定位為區域幹道,成為蘇澳到花蓮主要公路通道;現在的蘇花公路定位則以觀光休閒為主,成為景觀公路。全民都期盼,未來的蘇花在美麗之外,還多了平安。(台灣網 馮江)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馮江]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