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10年超千人罹難 蘇花公路何時擺脫“奪命路”?

2016年03月11日 11:06:26  來源:
字號:    

  

   因颱風“鲇魚”(梅姬)及其帶來的豪雨造成崩塌困在蘇花公路上的大陸游客,至今仍有20人失蹤。24日記者幾經週折進至塌方最嚴重的114.5公里處。圖為仍陷在該處,但遊客已得以逃脫的旅遊車。中新社記者 陳立宇 攝

  

   因空前暴雨引發的臺灣蘇花公路大面積坍塌,22日傍晚受困人員仍在救援中。圖為整條公路多處損毀嚴重,險象環生。中新社記者 王健 攝

  “蘇花路”何時擺脫“奪命路”(臺灣線上)

  大陸游客魂斷蘇花公路,至今蹤跡未見,19個家庭由此陷入終生痛苦之中。這不僅僅是大陸游客的劫難,10年來這條路每逢下雨便塌陷落石,奪人性命超過千條,因此又有“奪命路”、“蘇花冢”的別號。此次大陸游客遇難,令這條路承載的爭議、悲情再次引爆。

  怎麼修路仍未定案

  蘇花公路指臺灣東海岸從宜蘭蘇澳鎮到花蓮的公路,全長100公里,是臺灣東部唯一一條公路,一邊臨山,一邊靠太平洋,沿途地質脆弱,過去長期單向行駛,管制放行。後來一再新建隧道及拓寬路面,1990年才可雙向通車。但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多,路基日漸不堪重負,奪命慘劇一再發生。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臺灣交通主管部門便規劃修建一條全新的蘇花高速公路,但環境評估一直未通過。後來又推出了改善計劃,簡稱為“蘇花改”,也還未完成環評。因今年蘇花公路再釀慘劇,花蓮要發動萬人到臺北請願。10月31日,吳敦義到花蓮平息民怨,他解釋説他也得照章辦事,環評是必須要通過的行政程式,不能違背,但只要“蘇花改”環評通過,相關工程一定迅速發包、動工。

  環保大考驗

  此時,臺灣環保團體承認壓力相當大,好像説什麼都不太對,但仍堅持主管部門對環評可加速審查,但不可草率通過。因為環評的目的是幫助解決問題,例如沿線地質環境適不適合開發道路;若確定開發,那些潛在災害如何防範,“蘇花改”不是不能做,但要非常謹慎。日前蘇花公路的慘劇也是當年一味加大交通量而忽略地質條件造成的,不要10年後“蘇花改”再傳險情。

  臺灣媒體發表評論提醒説,興建“蘇花改”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此次發生土石崩落的災難與快速通過“蘇花改”環評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不能只顧及新計劃而忽略了舊道路。因為即使興建新的道路,舊的道路仍會繼續使用,類似事情還可能發生,必須從科學及工程的角度,設立預警系統,避免落石所造成的人車傷亡。而且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恐成常態,應建置比較周延的預警系統,也應重新檢討臺島的防災能力,這才是要面對的課題。

  災難政治學

  一條奪人性命、走不出災難的公路,幾年來隨著島內政權的爭奪和轉移而找不到安全的方向。島內知名環保人士文魯彬表示,不管誰都對“蘇花高”臺上臺下兩個態度,等到發生災難時,“環保署”又開始配合環評,但都沒有站在環境保護的立場上,而是為了政客、商人圖利。

  果然,災難總會引起政爭的連鎖反應,此次蘇花公路車毀人亡後,民進黨馬上有“立委”指責2008年國民黨上臺至今,對於蘇花公路無所作為,甚至連一次環評都沒完成。而蘇花高速公路建設停擺,是當時的國民黨籍花蓮縣長謝深山做的決定。國民黨則反擊是民進黨籍前“行政院長”遊錫堃2003年宣佈暫緩建設蘇花高速,才讓花蓮人迄今沒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藍綠在蘇花公路上交火,但是火藥味無助於這條路走出陰霾。誰能在環保與建設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誰能在已經脆弱的地質基礎上找到最安全的路,已經10年了,到底誰能?(特約記者 邰文欣)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馮江]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