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去年颱風災害致臺灣阿里山螢火蟲變小變少(圖)

2016年03月11日 13:29:01  來源:
字號:    

  每年4至6月是臺灣山區螢火蟲大量出現的季節,成為當地一獨特景觀。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台灣網3月29日消息 據臺“中廣新聞”報道,在臺灣一年一度的阿里山螢火蟲季即日起登場。根據特種生物保育中心最新的調查顯示,受到去年颱風災害影響,棲息地遭破壞,昆蟲大量減少,今年出現的第一批螢火蟲已經有“個體縮小,族群減少”的現象,目前還在持續監控觀察。

  為了協助阿里山地區的螢火蟲復育,特生中心準備了五、六千隻來自阿里山地區、由人工孵育的螢火蟲“成蟲”到當地分批野放。特生中心表示:阿里山是臺灣地區的螢火蟲重鎮,在多達60幾種的種類中,阿里山就擁有三分之二以上,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阿里山螢火蟲季登場,看不看得到螢火蟲是各方關切焦點,長期觀察阿里山地區螢火蟲生態的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組長何健鎔表示,全臺螢火蟲大約有63種,阿里山一個地方就可以看到42種,全年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在大阿里山地區出沒,是臺灣地區研究,觀察螢火蟲的重鎮。主要原因就是擁有完整未破壞的山林可供螢火蟲繁衍。

  去年臺灣“八八風災”之後,螢火蟲的棲息地受到嚴重影響,雖然阿里山風景區的工作人員表示看到的螢火蟲數量很多,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何健鎔説:阿里山地區崩塌嚴重,這些地區不可能提供螢火蟲棲息,風災過後,棲息地遭到沖刷,螢火蟲的食物,例如蚯蚓、蝸牛等小昆蟲也被帶走,食物減少,棲地被土石掩埋;所謂的數量變多,其實是少數的族群集中在部分可棲息的綠地,因此是“聚集效應”,並非數量增加。導致出現的成蟲個體也就縮水了,以往看到的成蟲可能有1.2或1.5釐米,今年採集到的成蟲,比較小一點,剩下1到1.3釐米。簡單講就是跟去年比小一號。

  特生中心目前持續採集樣本,了解風災對螢火蟲復育過程的影響,包括産卵的數量,分佈,大小等。(台灣網 張辰劍)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張辰劍]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