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詩人畫家”丹青妙筆情係兩岸

2021年01月22日 17:56:28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社上海四月八日電 題:臺灣“詩人畫家”丹青妙筆情係兩岸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他的詩歌被余光中譽為“臺灣新現代詩的起點”,他的水墨畫載入《牛津中國藝術史》,並被大英博物館典藏……他就是在臺灣藝術界具有重要地位的“詩人畫家”羅青。

  一九四九年,種種機緣巧合,未滿周歲的羅青隨父母登上了自上海去高雄的輪船。此後兩岸隔絕數十載,羅青的人生也成為見證臺灣與大陸從隔絕到互通的六十年。

  兩岸文化界恢復交流交往二十多年來,羅青默默耕耘,被譽為弘揚中華文化的真正“推手”。

  今年清明時節,羅青回到上海,籌辦其“六十年生涯回顧展”。他説,這是他在大陸舉辦的各類展出中,最全面、最詳實的一次個人巡迴展,第一站就選在六十年前登船離開的碼頭——上海。

  出生在大陸青島、生長在臺灣基隆的羅青,幼時拜師“渡海三大家”之一的滿清皇族後裔溥心畬學畫。羅青坦言,從小研習筆墨丹青,對於傳統文化自是銘記於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作為第一批留美返臺的青年學者,羅青成為島內知名的英語文學教授。與此同時,兼通中西藝術史的他,獲得余光中的肯定,躍升為臺灣“中生代”最耀眼的詩人之一。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詩與畫被列為開臺灣“後現代”風氣之先者。

  “中西兩種文化傳統,各有不同的傳承脈絡,在我眼中,他們並不是如此不相容”,羅青對記者侃侃而談。他説,自己從不主張因為追逐西方的藝術潮流,而放棄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相反借助這些書畫工具,一樣可以表達所謂的“現代性”。

  通過作品,羅青試圖傳遞中西合璧的理念。一九九七年《牛津中國藝術史》收錄其作品《後現代自畫像——解構中國》,對其獨創的“印章符號”繪畫技法給予肯定。

  回憶二十年前,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重啟大門的歷史時刻,羅青説,當時一回到大陸,就難掩激動心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現代繪畫聯展,讓他記憶猶新。因為當時臺灣藝術家的作品有幸被燒製成瓷畫,長期保留在北京街頭供民眾觀賞。

  身為“詩人畫家”,羅青還為兩岸的文物鑒定默默奉獻。據介紹,他曾多次應邀為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鑒定館藏曆朝名畫。他認為,鑒定需要“火眼金睛”,也要直言不諱。

  展望兩岸交流的未來之路,羅青感慨,一些“臺灣經驗”值得大陸吸取。他説,藝術在民間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大陸年輕一代除了會背誦古詩,還需具備辨識古畫、古董的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在“藝術金字塔”塔基的人群將更加壯大。

  羅青還熱心建言:大陸舉辦奧運盛事,也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難得機遇。他期待,故宮等機構能聯手推出中國最受歡迎的“文物古董明星”,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遊客前來實地了解中華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雲濤]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