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舞蹈家:“去中國化”令人心痛 生命沒品質

2016年03月12日 22:23:23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6日刊登著名舞蹈家林秀偉的文章指出,“去中國化”不能改變臺灣人拜湄洲媽祖、敬山西關公、過端午慶中秋的美好習俗,也不能逃避寫中國字、説閩南語的事實。臺當局政治之手伸入文化教育界的現象令人心痛。

  全文摘錄如下:

  近三個月來,隨著吳興國(注:林秀偉之夫、臺灣京劇名角,參演華人歌劇《秦始皇》)在海外表演,東征西討,也談定了當代傳奇劇場兩年的國際邀約計劃,可説是成果豐碩。不想,回到臺灣,看到臺灣依然是困在政治污濁的泥沼中,原本充滿期望振奮的心情全跌入谷底。

  整個國際已進入地球村,紐約今年冬天才下兩場雪,全球都在關注大自然暖化的問題,並研議拯救之道。不僅地球存亡已是二十一世紀新課題,如何打破東西文化的藩籬,增進相互了解、化解衝突也成新世紀的潮流。

  去年底,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請譚盾作曲,張藝謀導演,多明哥主演的《秦始皇》就是世界矚目的文化盛事。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整個演出內外的過程,也看到觀眾反應和各種媒體的評論,內心百感交集。

  秦始皇是歷史暴君,譚盾以此為歌劇主題,是藝術家獨具站在兩面刀刃的勇氣,演出後,從藝術或政治立場皆有正反兩極評價。不論譚盾寫的《秦始皇》角度是褒是貶,過去已經過去,“歷史是愚昧與功績的總結”,這些記憶不論好壞,都可作為後代子孫警惕或學習的鏡子。大陸將秦俑和萬里長城發展為旅遊的資産,臺灣高層卻要拆除“中正紀念堂”圍墻和拆卸蔣介石銅像,行為顯得魯莽小氣,予國際不民主印象。

  湮滅歷史,不如呈現歷史,讓公民有自主思維的空間。拆不拆中正圍墻要從整體建築美學,使用便利,甚至觀光角度,讓文化人和公民也參與討論,這才是真正民主的作為。另一方面,對蔣家父子的功過仍未蓋棺論定,雖説,蔣中正要為二二八負責,但他發展臺灣經濟,培養出許多優秀藝術家,為臺灣在世界舞臺上爭光。他所提倡的“復興中華文化”手段或不光明,並激進地壓抑本土文化,但不諱言,他也延續中華文化,奠定今日臺灣許多文化産業仍還能領航世界的重要基礎。

  “去中國化”,不能改變臺灣人“拜湄洲媽祖”、“敬山西關公”、“過端午慶中秋”的美好習俗,也不能逃避寫中國字、説閩南語的事實。“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但政治之手伸入文化教育界的現象令人心痛。據聞,教育部門也準備取消小學的傳統戲曲專業教育,這種斷絕傳統藝術根苗的決策,令人看不見文化傳統與創新的未來。殊不知,林懷民(雲門舞集創始人)先生創立小學舞蹈班一路到大學研究所,才有今日臺灣舞蹈新生代在世界發光。而傳統戲曲人才養成比舞者更難,需要起步更早的訓練,教育部門萬萬不可下這可怕的決策。

  有一位六年前從法國回臺教學的作曲家,傷心地告訴我,他準備回巴黎了。因為臺灣的政治不公不義,社會價值混亂,令人無法靜心創作,而學生“去中國化”的情緒,只顧學習西方音樂,對傳統音樂棄之不理,令他感到生命沒什麼品質,留下有何意義?現在我們犯下什麼惡行,也將會回向給下一代子孫。現在,有這麼多“天王”要來取2008年大位,希望臺灣人民不再縱容政客“結黨竊國”,不管藍綠,給我們一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領導者吧!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