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微雕第一人”陳逢顯 滬上展稀罕“米雕”

2016年03月13日 19:22:07  來源:
字號:    

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在滬展示《針孔中的大熊貓世界》



臺灣著名微雕藝術家陳逢顯

  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二日電 題 “臺灣微雕第一人”滬上展露稀罕“米雕”

  中新社記者 崔煜芳 陳靜

  有“臺灣微雕第一人”之譽的著名微雕藝術家陳逢顯昨晚風塵僕僕地來到上海,此番他帶來了最得意的“寶貝”——微雕《針孔裏看大熊貓》,這是首次在大陸公開露面。

  針孔中觀賞大熊貓

  透過放大鏡,記者才得以窺見陳逢顯新作的無窮奧妙。國寶大熊貓是一件與二○○八北京奧運有關的作品:用樹脂微雕成的五隻平均尺寸只有零點七毫米的大熊貓,黑白相間、憨態可掬。它們或在爭吃細嫩、翠綠的竹子,或在玩耍展示刻有“二○○八北京奧運”字樣的橫幅。這一住在針孔中的大熊貓家族被陳逢顯刻畫得活靈活現。陳逢顯笑稱,三隻正在吃竹子的小大熊貓還叫著“長大也要參加奧運”呢。他説,這是他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的作品。

  陳逢顯雕刻大熊貓情有獨鍾。他創作以大熊貓為題材的作品已有五年時間,直到第三年開始才成功,目前共雕刻了十八隻。他説,雖然很少見到活生生的大熊貓,但是由於常常在圖片、錄影中蒐集大熊貓的“靚影”,如今,大熊貓的形象已深深烙在腦海裏。陳逢顯告訴記者,他非常希望大熊貓能早日落戶臺灣。

  小微雕凝結大造詣

  陳逢顯的毫芒雕刻館在臺北獨具特色。據介紹,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的展館陳列著陳逢顯嘔心瀝血創作的近百件微雕作品。那些凝結了藝術家全部造詣的作品,都須通過放大鏡才能窺見端倪。陳逢顯説,此次帶來的兩件作品可以説是他藝術生涯至今,令他最滿意的作品。

  陳逢顯以今次的作品向記者講述了微雕製作的高難度。他説,在米粒上創作非常困難。首先,要把含有水分的米粒暴曬一年以上。因為米粒特別小,創作時如不小心,固定好的米粒就會掉了;同樣,在創作微型大熊貓時,弄不好熊貓就會“跑”了,只得滿地尋找。

  陳逢顯説,一筆下去,對、錯、好、壞立顯,並且無法更改。所以,創作前必須胸有成竹,對人物的把握達到精準。作為藝術家,他對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説,在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稍有不滿,就會重來。這樣,陳逢顯曾經失敗了三、四十次。

  精品蘊涵奇思妙想

  微雕又稱毫芒雕刻,最早見於中國的甲骨文,到了宋末才由畫工加以製作推廣。二十五年的微雕生涯讓陳逢顯練就了與眾不同的本事。他説,可以連續憋氣六十秒,一次刻寫三個字,並稱這是從事微雕必須具備的功力。

  陳逢顯認為,微雕作品融合了各種藝術門類,堪稱小中見大。陳逢顯從小喜愛藝術,二十五歲開始從事毫芒雕刻,現已有九十多件作品被臺灣的雕刻館收藏。在他眼中,平常的紙、木、竹、棉、石、沙、金屬及樹脂都可用來作為微雕的材質。諸如在蜻蜓薄翼上書寫二十首唐詩;在螞蟻頭上寫下“合作成功”;在小花瓣上寫一篇“孫中山遺囑”……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創意,在陳逢顯手中一一成為真實的藝術珍品。 完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