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北中山堂的前世今生:昔日受降地如今藝術場(圖)

2016年03月13日 20:04:52  來源:
字號:    

  台灣網10月18日消息 位於臺北市西區的中山堂,是島內重要的傳統戲曲藝術中心,目前正在舉辦第七屆臺北藝術節活動。然而就在六十年前,這裡卻是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戰敗投降典禮的地點。

  據臺媒報道,日本殖民政府將清末布政使司衙門拆除重建,1936年改稱“臺北公會堂”,即現在的中山堂。建築本體採鋼筋混凝土,當初設計的是四層式的鋼骨建築,採自由形式的現代建築特色,包含了西班牙回教風格,還有歐洲古典主義屬於折衷式建築。

  “臺北公會堂”興建的規模僅次於當時東京、大阪、名古屋的公會堂。臺北市文化局二科科長王逸群説,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建這樣的建築,其實也是加注了殖民主義。

  王逸群表示,臺灣現在許多官方建築,都是當時日本人在臺灣建造的。這些建築結合古典及現代的建築風格,都是日本第二代建築師留學歐美後,無法在日本本土實現想要建的建築樣式,然後全在臺灣試驗建成的。

  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在這裡舉行臺灣地區的受降典。中山堂見證了臺灣殖民時代的結束。光復之後,臺北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曾是召開“國民大會”、當局各界重大集會的空間,並成為接待外國貴賓第一選擇的場地。

  不過後來,中山堂一度呈現閒置狀態,並經歷了三個時間的轉變。首先是1992年被列為二級古跡,處於靜態保存的狀態;直到1995年,臺北市文化局提出了中山堂再利用的觀念,採取動靜態保護,除了維持建築物的原封不動外,也對一些老舊設施進行整修。

  臺北市2001年成立中山堂管理所,中山堂被明確定位為傳統藝術的藝文中心。王逸群説,中山堂外的廣場呈半月型的形狀,非常適合大型的傳統戲曲演出。現在臺北市文化局將中山堂規劃兩個定位,一是展演傳統戲劇,長期有“臺北國樂團”進駐,二是市民論壇的固定場地。

  整個中山堂多年來沒有改變優美典雅的古典建築特色,正面大樓梯挂著已故藝術家黃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作品。今年適逢中國政府光復臺灣六十週年,中山堂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文化、藝術價值,在歲月變遷中顯得愈發重要,成為一份寶貴的歷史財富。(言恒)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