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全球中文熱引臺媒關注 漢字繁簡體冷熱各不同

2016年03月13日 20:25:05  來源:
字號:    

  台灣網5月30日消息 紐約時報英文版22日刊登專欄作家紀思道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標題首次使用簡體中文字。此一罕見舉動,為全球中文熱再添話題。臺灣《聯合報》對此予以高度關注,30日刊發多組文章就中文使用展開比較報道,從中可以看出,簡繁體中文在世界上的熱冷程度明顯不同。

  報道稱,北京外國語大學兩年前就估計,全球至少有85個國家、2500余萬人口在學習中文。而大陸近年更是積極搶佔中文教育市場,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開幕,這項計劃要陸續在全世界設立100所“孔子學院”。中國大陸輸出中文教育資源,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一併輸出。

  臺灣用中文 老外有的不知道

  兩年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讀書的臺灣留學生張靜慧,曾在該校擔任中文助教。她發現,中國大陸的崛起,讓美國同學熱衷學中文;但這些老外似乎不知道,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地區也使用中文。

  “他們覺得要學中文,得去北京;找工作,得去上海。”張靜慧説,老外學寫簡體字、讀寫著“一國兩制符合全體臺灣人民期望”的大陸教科書。

  但這股潮流,已經很難阻擋。大陸有十多億人口、政治和經貿的往來國家遍佈世界,“以流通的程度來説,簡體字早就打敗繁體字。”臺灣的文化大學國語研習班主任王玉琴説。

  去年有7000多名外籍學生到臺灣學中文,卻有65000多名外籍生到大陸學中文。臺灣各大學設立的語言中心約十多個,但大陸教中文的學校多達兩百多個。

  王玉琴説,大陸有計劃地栽培漢語教師輸出至全球各地,拿美國來説,中文學校、各大學的中文課,絕大多數都已經使用簡體字教學。

  認識簡體字 臺灣校園辦比賽

  報道説,連臺灣的語言中心也端出“同時教授簡體字、中文拼音”的功能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外國學生青睞。

  王玉琴説,外國學生來臺灣學中文,多半也會要求學中文拼音和認識簡體字;過去教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課程,已經不能滿足老外的需求。再者,大陸推出“漢托”,即如同英語“託福”考試的“漢語水準考試”,外國人為了取得檢定中文程度的證書,簡體字一定得懂。

  就連在繁體字根據地的臺灣,校園也吹起認識簡體字的風潮。臺北大學還舉辦認字比賽,幫助學生認識簡體字。去年主辦這項比賽的臺北大學中文系老師李翠瑛説,讀簡體字書是必然趨勢;更有學生揚言,“不懂簡體字,就落伍啦!”

  來自馬來西亞、在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書的作家黃錦樹説,幾乎中文系的教科書、參考書都由大陸進口,因為現在“中文領域最好的學術研究都在大陸”,所以簡體字書非看不可。他還記得自己讀大學時,只能偷看盜印大陸書;現在學生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臺灣買到大陸書。

  臺灣的大陸出版品,從禁書到開放,始終是市場先行、政策後追。至於到底市場有多大,報道稱,以前的估計從一年兩三億到七八億元,並沒有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市場潛力不小。

  臺灣賣簡體書 業績好過意料

  臺灣聯經出版公司成立“上海書局”展售簡體字書,業績出乎意料的好。聯經乘勝追擊,要改裝臺中、高雄的聯經門市,為島內中南部讀者提供簡體字書籍服務。老字號“天龍書局”也隨即宣佈,要開三家“臺閩書城”供應大陸圖書。

  海外的華文出版市場也在轉變。新加坡大眾書局落腳臺灣,原本為了採購臺灣繁體字書外銷,但臺灣區負責人譚白絹走一趟鄰近各國的中文書店回來,立刻調整策略,將臺灣出版品轉印成簡體字版本再銷往海外。

  繁體字的邊緣化危機令人憂心。“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多次倡議,應該申請將繁體中文字登錄為世界人類遺産,得到不少支援。這意味著,繁體中文字具有合乎普世價值的美感和文化內涵,但也已經到了必須被保護的處境。

  臺灣繁體書籍 大陸搶灘

  走進北京高檔商場燕莎友誼商場四樓,一眼就看到賣繁體字的書城。在大陸經銷繁體字書籍需要經過審批,大部分書店都沒這種資格。背後有外資的燕莎是特例。

  “繁體字書籍印刷精美,售價高些,還是很多人買。”在書城工作近十年的劉娟(化名)正説著,身旁顧客拿了架子上精裝食譜、保健書各一本,合計八百多元人民幣,毫不猶豫的結帳走人。

  大陸近年經濟發展快速,生活水準跟著提高,需要各式專業的流行和生活知識;向文化背景接近的臺灣取經,成為了解都會時尚的快捷方式。“像《裝潢世界》,一些臺灣的過期雜誌,拿來這裡銷路很好。臺灣過時的,這兒正流行。”劉娟説,繁體字多看幾次也能懂。

  在BBC工作的米雪兒説,從小學的是簡體字,但簡體字源自繁體字,其中變化仍有一些邏輯。“臺灣書雖然貴,但為了專業知識,也別無選擇。”她常買臺灣出版的專業書。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去年發表調查報告,推動簡體字約50年,目前大陸95%的民眾都使用簡化字,但也有不到1%的民眾堅持用繁體字。

  這幾年不時有大陸學者從文化觀點,建議學校教育應部分恢復繁體字。引起最多迴響的,是去年三月著名經濟學者茅于軾撰文呼籲讓小學生讀繁體字。他認為,有了電腦,已經沒有書寫的問題;反而兩岸各用一種文字,徒增交流困擾。

  美國中文教育 簡體當道

  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沉葆,是美國大華府地區知名的中文教育者。平常她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到了週末,便借用公立學校教室教中文。一轉眼,她教了28年,始終捍衛繁體字。

  在美國能源部工作的盧瑞平,今年5月接任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會長。他和沉葆一樣,堅持中文應該學繁體字。

  大華府地區是美國幾個華人聚集區之一,週末上課的中文學校不少。盧瑞平説,臺灣移民子女,會選擇教繁體字和注音符號的中文學校;大陸移民子女則學簡體字,“背景不同,這很自然。”

  大陸移民愈來愈多,盧瑞平説,大華府地區教簡體字的希望中文學校、美中實驗學校,六七個校區可以容納兩千多位學生,只要開班必定爆滿。原本教繁體字的學校,有些因應市場需求,也開了簡體字班。

  沉葆強調,學繁體字的學生確實減少,但教育不會中斷。像他這樣傳承中文教育的老師多半是義務性質,許多就是學生的家長,對教育內容頗為堅持。

  過去以繁體字發行的幾家華文僑報,也出現簡體字的對手報。僑報多擺在華人超市等地點供人取閱,廣告是報紙唯一收入來源。大華府發行量最大的繁體字僑報,因應廣告商要求,去年開始發行簡體版。

  中文AP課程議題,最被堅持繁體字傳承的家長和老師關切。全美大學理事會決定,中文將成為高中生選修的大學先修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之一,初步決定以簡體字為指定的中文字體。

  5月初新聞週刊(Newsweek)即報導,目前已有2400所高中將配合AP計劃,在2007年提供中文先修課程。盧瑞平預測,美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將大幅增加,但簡體字必定成為主流。

  他説,教授繁體字和注音符號的傳統僑校,積極向大學理事會遊説,至少爭取AP課程同時納入繁、簡中文字體。沉葆説,臺灣如果想搶進AP、讓繁體中文佔一席之地,須利用繁體字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深度去説服人家,才是聰明做法。

  日本流行學漢字寫短信

  日本京都著名的清水寺,每逢過年,要由住持拿一支大毛筆,在大張宣紙上寫下一個反映那當年情況的“世相漢字”。

  與中國淵源深厚的日本,漢字早已融入文化中。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規定了“常用漢字”與“當用漢字”,要孩童從小學開始學習漢字。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辻哲次記得,四十年前讀小學,老師説:“你們現在好好學漢字;等你們兒子、孫子輩,就不用學了。”結果老師錯了,他説,目前日本的外語學院中,選中文做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佔三分之一,超過德文、法文。

  日本政府舉辦的漢字檢定考試,如今每年參加的受測人數超過兩百萬。除了實用需求,漢字也是流行,阿辻哲次説,日本有八千萬支手機,其中三分之二可傳輸漢字短信,“現在年輕人,為了寫短信拼命學漢字。”

  相對於日本將漢字視為民族文化資産,同樣與中國文化淵源深厚的韓國,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廢止漢字、推動韓文專用政策,中斷漢字教育五十年,直到1992年金大中執政又重新強調漢字。

  漢陽大學中文系教授鄭錫元曾為了教授繁體漢字,被學生在校園貼標語抗議。但他説,目前韓國與漢字圈國家的貿易量佔到貿易總額的一半,學漢字成為現實的需要。他認為,1992年韓國與北京建交,是漢字熱潮的起點。

  如今從仁川國際機場到漢城的路上,能夠看到的漢字招牌,幾乎都是簡體字。韓國有130萬人在學中文,但以簡體漢字為主流。對此,鄭錫元堅持地説,“為了文化傳承的考慮,還是應該學繁體字!”

  東南亞繁體一夕變簡體

  臺灣人到東南亞旅行,常有熟悉的感覺。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古晉,有時整條街的商店招牌都寫中文,而且是繁體字。

  早期中國移民,將漢字文化帶往南亞;繁體字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末。隨著臺海兩岸政治勢力消長,東南亞的中文版圖逐漸改變,不僅中文教學改用簡體字,報刊字體也棄繁就簡;加上日常書寫習慣改變,南亞華人圈如今已是簡體字天下。

  來自馬來西亞的作家黃錦樹,正好歷經過大馬中文教育的“變天”。他記得,大馬中文學校的華文教材,以前都是臺灣當局協助編印,因此他直到小學六年級都學繁體字。到了初中,“繁體字一夕之間變成簡體字”,外交政策的政治力量是主要因素。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小學都是私立學校,過去學生清一色是華人子弟。近年來,因為華校教育水準高,加上中文熱推波助瀾,許多馬來人、印度人子弟也送到華人學校就讀,學習簡體中文字和中文拼音。

  與馬來西亞相較,新加坡對於中文教育政策就更有遠見。

  1980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後頒定小學和中學的華文文字表,從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教育軌道,轉進至簡體字和中文拼音。

  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文化往來很重要,新加坡和臺灣、香港的交流更是密切,務實的新加坡人把“識繁寫簡”當成中文學習的原則。新加坡政府在簡體字華文課本後面,附加簡體字和繁體字對照表,幫助學生同時認識兩種字體。

  除了臺灣,香港是繁體字最後的雕堡。但滿街繁體字的招牌底下,細微變化正在發生。

  1997以後,學講普通話、學寫簡體字的人都多了,開在大廈二樓的簡體字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去年底,佔據四層樓的新華書城在銅鑼灣開幕,不但是香港最大書店,且以銷售簡體字書籍為主。

  香港看世界的角度在轉變,評論家、香港TOM集團顧問劉細良説:“我們以前透過臺灣書了解世界。但現在,還要靠大陸書。”他説,大陸圖書出版發展快速,有更多種類書籍可讀;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播來看,香港人使用簡體字的潮流,還只是開始。(言恒)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