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街區流行大陸地名

2016年03月14日 02:49:52  來源:
字號:    
  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給臺灣留下了特殊的印記,臺灣的路名和地名也是如此。

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

大陸人到臺灣,總是感到非常親切,無論是語言文字、飲食習慣,還是風土人情,幾乎沒有什麼陌生和隔閡。而這其中,鄉鎮市街道的名稱也總會引起大陸人的興趣,因為它們大多以祖國大陸的省、市、縣的名稱和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道德規範來命名。

打開臺北地圖,看著一個個古老社區的街巷名稱,你就可以發現廣州街、南寧街、昆明街、貴陽街、桂林路、梧州街、長沙街、康定路、內江街等等再熟悉不過的名字。而且還可以發現,這些地名多是西南、華中、華南的城市,它們彼此相鄰。這還只是一個縮影,臺北的其他社區莫不如是。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就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除了這個,臺北市還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條大路,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三民路”。

相對於臺北,南部高雄市的街道橫平豎直,棋盤格似的,其命名也有特色,從南到北依次為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第一次到高雄,我看完地圖後,脫口而出“不如將‘三多路’改成‘三通路’”時,陪同我們的臺灣朋友不禁哈哈大笑。在臺灣,還有三條路是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會有的,那就是“中華路”“中山路”和“中正路”,個中原因,我想不難揣摩。

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

臺灣的先民多是從大陸移居而來,這些先民在開發寶島的過程中,或是拿自己大陸原籍作為地名,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或是將肇基創業的人物作為地名,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臺灣各地,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直接稱“泉州”的在彰化縣的和美鄉,稱“泉州厝”的分別在苗栗的桌蘭鎮、臺北的淡水鎮、桃園的新屋鄉、臺中的清水鎮和大甲鎮。此外,南投竹山鎮有“泉州寮”,彰化伸港鄉有“泉州社”,雲林臺西鄉有“泉州村”,彰化線西鄉有“泉州裏”,臺北市有“泉州街”。福建的漳州人很早就有移居臺灣的,因此,寶島各處的地名也可以見到漳州的痕跡。臺北的芝山岩源於漳州的

芝山,臺北的圓山也源於漳州的圓山。臺北林口鄉東林村有漳州寮,臺南有漳州裏。除此之外,臺南的韶安裏源於漳州的詔安,嘉義的南靖寮和靖和村源於漳州的南靖,南投的樟普寮源於漳州漳浦縣,雲林的平和裏源於漳州的平和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據説多達200多處。

以鄭成功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

鄭成功不僅被臺灣民眾認為是民族英雄,而且被他們奉若神明。為了紀念他,人們將他的名字和封號“延平郡王”作為地名和路名。像臺東縣有“成功鎮”,彰化、宜蘭、新竹、臺東分別有“成功裏”,臺中、彰化、澎湖和臺南有“成功村”,臺中縣烏日鄉有“成功嶺”,臺北、高雄和雲林等地方有“成功路”,花蓮市有“成功街”。此外,臺灣各地還隨處可見“延平區”、“延平裏”、“延平鄉”、“延平村”和“延平路”。鄭成功也被臺灣民眾稱為“國姓爺”,因此,臺灣也就有了“國姓鄉”、“國姓村”、“國姓裏”和“國姓港”等地名。

時過境遷,當年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墾、開發的事情早已成為歷史,但臺灣的一些地名還是留下了這段艱辛歷史的陳跡。如今臺北市內的“大稻埕”,其名字源於當年漳州人在這裡種植水稻後開闢的一個大曬谷場。高雄原來的名字叫做“打狗”,當年漳州人光臨的時候,這裡還只是海邊的一塊蠻荒之地。漳州人從曬鹽開始在這裡定居開發,建立了鹽埕村,後來,又發展起了漁業、海運業和水産加工業。1920年,“打狗”改為“高雄”,1924年,又變成“高雄市”,鹽埕一度成為市內最繁華的地方。當年移民披荊斬棘開墾、開發,離不開一些“領頭羊”,後人為了銘記他們的功勳,往往也以他們的名字作為地名。如道光年間,吳全帶領2000多人到臺灣開墾、開發,在臺東縱谷的平原地區建立了早期的漢人聚居村落,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便將此地命名為“吳全”。還譬如宜蘭的蘇澳,是以最早到宜蘭開墾、開發的“始作俑者”蘇士尾的名字而得名的。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