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幼稚症”發作,“網選課文”成鬧劇

2017年08月31日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最近企圖大幅刪減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篇幅,引發臺灣社會嚴厲抨擊,臺媒批評臺灣教育部門是“幼稚症當道”。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大張旗鼓地開放課綱審查、課文遴選,表面上聲稱聽取民意,實際上不過是借所謂民意大搞“去中國化”。這根本就是一場鬧劇,這次的“文言與白話”之爭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它的主要目的是“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縮在臺灣的“地域主義”,然而,把陶淵明、韓愈、蘇東坡打為“中國人”,就能壯大臺灣的文化內涵嗎?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每一次政黨輪替後,課綱修訂總會成為眾矢之的:民進黨視修改課綱為“去中國化”之途,國民黨上臺後撥亂反正,把課綱中“去中國化”和具有“皇民史觀”的內容一一調整,去年“520”民進黨上臺第二天即廢除了國民黨執政時期修訂的課綱,再次把高中課綱作為向青少年灌輸“臺獨”思想的工具。繼縮減中國史部分、去除《開羅宣言》內容後,最近又企圖大幅刪減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篇幅,引發臺灣社會嚴厲抨擊。

  最為人詬病的是,文言文課文竟由網路選舉産生。雖然相關負責人事後聲稱“只作參考”,但由於遴選方式備受爭議,外界質疑網選文章恐怕並無“參考價值”。

  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文化素養。青少年通過接受語文教育,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高尚情操和品德。因而,語文課本的課文選擇必須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多由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推薦和篩選。但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卻史無前例地搞所謂“網選”,列出54篇推薦選文開放網路投票。結果一些含有歧視、嫖妓言語的作品入選,反倒是韓愈、歐陽修等名家的作品落選,最令人錯愕的是,竟有日本人寫的文言文中選。據説,網上投票人數只有517人,教師122人、學生203人及社會人士128人。由此可見,投票總人數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而且教師所佔比例僅20%,低於學生的38%,選文並不具專業性。這根本就是一場鬧劇。臺媒批評臺灣教育部門是“幼稚症當道”,只會促使教育愈發走向平庸主義,這是在戕害臺灣,而不是愛臺灣。

  其實,臺當局的“幼稚症”早在去年就發作了。臺灣教育部門當時決定把學生代表納入課綱審議會(課審會),甚至一度把學生代表的資格由原來的大學生、研究生擴大至中學生、小學生,教育界一片譁然之聲。學生尚處於受教育階段,如何勝任專業的課審工作?尤其課綱是考試的重要依據,學生代表參與課綱審查恐怕有“球員兼裁判”的利益衝突之虞。

  臺當局大張旗鼓地開放課綱審查、課文遴選,表面上聲稱聽取民意,實際上不過是借所謂民意大搞“去中國化”。這次網上投票選課文,當中就放了不少臺灣本土的文學作品。島內青少年學習本土作家的文作無可厚非,但當局與此同時大幅刪減與中國有關的歷史、地理、文學等內容,則不得不讓人懷疑其背後動機。

  正如臺媒指出,這次的“文言與白話”之爭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它的主要目的是“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縮在臺灣的“地域主義”,然而,把陶淵明、韓愈、蘇東坡打為“中國人”,就能壯大臺灣的文化內涵嗎?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