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課改”居心叵測 臺灣民眾需警惕

2017年07月10日 10: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近日公佈12年“臺灣民眾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其中最受爭議者,當屬歷史科目大減中國史內容。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這種從史觀層面進行的“去中國化”,是真正的“臺獨”舉動,臺灣民眾必須採取行動制止。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近日公佈12年“臺灣民眾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其中最受爭議者,當屬歷史科目大減中國史內容,並將其移至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一改過去中國朝代史的鋪陳方式。換句話説,將來歷史教科書將沒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臺灣將失去與“中國”的歷史連結。

  對此,臺當局美其名為“以臺灣為主體建構下一代史觀”,究其實卻是“文化臺獨”和“史觀臺獨”的實踐。也就是説,蔡當局表面強調“維持現狀”,也宣稱對大陸秉持不挑釁原則,但在教育及文化領域卻對“臺獨”暗渡陳倉。這種從史觀層面進行的“去中國化”,是真正的“臺獨”舉動,打算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其影響更深遠和持久。

  這絕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已經有學者針對教科書變革對“國族認同”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並得出確切答案。臺灣“中研院”楊子霆等學者今年發表論文,他們研究了1997年《認識臺灣》教材使用前後使用者“國族認同”的變化,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他們選用2004年和2005年的調查資料,這正是當時用戶成年之後可以接受調查訪問的年紀。

  可以看到,1997年確實是“國族認同”逆轉的一年。他們研究發現,教材的具體影響在於非本省族群,他們經由教科書開始認識和認同臺灣,以工作為取向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因為這部教材而改變了認同。至於本省族群和有升學動機的學生,更可能是因為家庭、鄰里關係或者社會氛圍影響而産生臺灣認同。

  研究者還進一步選用了2010年到2015年的調查數據,分析1997年以前舊教材使用者的“國族認同”變遷,發現他們也逐步將認同從中國轉移到臺灣,這是教材改變的間接效果,這些人在後續的時間裏,也受到新教材使用者的影響,從而讓教材改革産生了更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説,教科書的影響短期內可以影響教材使用者,特別是本身對臺灣史不了解的人群,長期來看,則有帶動整個社會氛圍變遷的功能。

  這一研究證實了一直以來社會各界的判斷,就是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推動的教科書改革和史觀變動,直接造就了當代的所謂“天然獨”。不僅如此,這項研究還提醒人們,教科書的影響也跟媒體引導和政治人物的操作一樣,可以對社會整體認同的變遷發揮推動作用,其影響不可謂不重大,社會當然應該正視。

  首先,必須採取行動制止以單方面的史觀來影響歷史科教育。雖然臺當局教育部門聲稱這一版本只是草案,還需經過一系列程式才能付諸實施,這是典型以程式為由拒不回應實質內容的推拖,並不能因而掩蓋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立場,其實質仍然是特定黨派意見的反映。如果任其成為定案,等於讓單一政黨史觀,特別是“去中國化”史觀,成為全臺灣社會的共識,對此,藍營和中間選民須勇於表態反對。

  其次,必須改變當前單一課綱主導教科書編纂和學校授課的威權教育。臺灣自詡民主多元社會,就應該秉持多元價值觀推動教育多元化與開放化。尤其社會在“國族認同”問題上存在分歧,這是事實,任何一種史觀都會招致不同意見者的激烈反對,需要鼓勵學術界和教育界基於嚴謹的歷史資料和學術研究來進行對話,逐步化解社會各界的意見對立,同時也要推動多元課綱,避免定於一尊。

  臺灣雖然是多元文化社會,但以來自大陸的中華文化為主體,臺灣教育部門編制課綱應尊重歷史事實。在多元史觀的原則下,臺灣教育部門不能獨尊“去中入亞”課綱,而應開放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組成多個課綱委員會,讓其以不同的史觀編制課綱,以“多元課綱”取代“單一課綱”,並由出版社自行選擇課綱編撰教科書,讓學校有權自主選擇教科書。只有這樣,臺灣社會才不至於被單一史觀所壟斷,民眾可自主選擇,由此也可避免被潛移默化地改變,各學校也有機會創造自己的特色。

  蔡當局在教科書問題上必須懸崖勒馬,不挑釁大陸要説到做到,更要避免激化社會對立,進而加劇兩岸矛盾,否則的話,所謂“維持現狀”就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兩岸衝突升級的責任也應該全部由蔡當局來承擔。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