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日關係”虛大於實 蔡當局打錯算盤

2017年01月18日 08: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8日社評指出,蔡英文上任後,日本與臺灣關係表面上看起來快速升溫,真的如此嗎?如果為真,“臺日關係”能走多遠,可能需要慎思明辨一番。

  從日本駐臺機構更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談起,這項改變被視為“臺日關係”的一大突破,但溯本追源,“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之名,在“中華民國”與日本國“斷交”之初,原本就是日本的想法,只是當時臺灣堅持自己是中國“正統”,主張稱呼“日華交流協會”,日方不允,遂改為不明所以的“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如今時移勢易,臺灣不再堅持“日華”,日本自然樂意回歸原初設計。

  大陸向來對日本與臺灣關係十分敏感,因此對改名事件強烈不滿,除對日本抗議外,更累積了對臺的敵意。隨後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訪問非洲大國尼日利亞,會後雙方舉行記者會,宣佈臺灣駐尼代表機構更名降級並遷出首都。原本尼日利亞是臺灣少數幾個可以使用“中華民國“名稱的代表處,這樣一來,”中華民國“曝光機會又被限縮。

  這兩件事都涉及更名,一正一反,正凸顯了兩岸“外交”的針鋒相對。當然,尼日利亞事件未必是針對日本駐臺機構更名事件的直接報復,但兩岸“外交”名稱之爭看起來已重新擺上臺面,新一輪“烽火外交”箭在弦上。

  蔡當局必須思考,臺灣要從兩岸“外交戰”得到什麼?或許蔡英文認為,“外交戰”並非臺灣主動作為,而是大陸退回對抗老路。但別忘了,要不是蔡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回避在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做出清晰表態,大陸又何苦重啟“外交戰”?馬當局時期曾有幾個“邦交國”主動尋求與大陸建交,卻被大陸婉拒,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目前看來,與臺灣互動關係正在改善的只有美日兩國,有意思的是,二者都是對方主動,美國準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尚難預測,日本的思路則比較清晰,就是在名稱問題上做一些突破,以拉攏臺灣來抗衡大陸,但在實質問題上並沒有任何讓步。在衝之鳥礁漁權問題,以及核災區食品進口問題上皆是如此,臺灣方面則是節節退讓,並未獲得任何實質收穫。

  更嚴重的後果在於,這會導致臺灣民眾的不滿和抗爭,進一步影響蔡當局的施政,深陷內外交困只是遲早的結果。

  或許蔡當局認為,臺灣社會主流民意就是親日,日本既是臺灣民眾最愛去的旅遊國家,也是臺灣在文化、經濟領域學習的對象,更何況深綠基本盤更有濃厚的日本情結,因此即便對日妥協也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但實際狀況卻並非如此,早期的“獨”派成長于日本殖民時代,在文化上深受日本影響,情感上也對日本抱持友善甚至親切的態度,這部分人或許會在臺日爭端上偏向日本,比如李登輝就主張釣魚島屬於日本所有,即是這種心態的典型反應。但中壯世代以降,包括年輕世代,對日本的好感並無深層次的心理基礎,而多是建立在娛樂、旅遊層面的“日風”基礎上。

  如果前者可以被譏為“媚日”,那麼後者至多也就是“哈日”,一旦在現實利益層面受到衝擊,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就會大受影響,蔡當局如果盲目對日妥協,很容易被民意所吞噬。

  臺灣智庫的一份民調很清楚説明問題,針對中美日當中何者應保持密切關係,42.1%的民眾認為是美國,這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以25.8%領先日本的13.7%,相較上次調查,大陸首次領先日本。交叉分析發現,無論是民進黨、時代力量的支援者,還是國民黨的支援者,認為最應該同日本保持密切關係的民眾都在一成與二成之間,換句話説,臺灣民眾不分藍綠,都不認為“臺日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不同立場的人們大多傾向在是在中美之間做出抉擇。

  這也提醒蔡當局,若真的以民意為依歸,那就應該審慎處理對日關係問題,不要被老一代“獨”派思維綁架,涉及臺灣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要據理力爭。

  與此同時,更不能被日本表面上的示好所迷惑,避免讓臺灣成為日本抗衡大陸的工具,這既不符合蔡英文一再宣示的不走回對抗的老路,更會進一步損及兩岸互信,對臺灣來説,這才是實質的傷害。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