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蔡當局“外交”策略在非洲遭到挫敗

2017年01月17日 08: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7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正當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訪問中美洲“邦交國”之際,適逢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年初例行性訪問非洲5國。蔡英文欲帶領臺灣在加勒比海地區找尋國際舞臺,卻在非洲大陸遭遇到挫折。

  尼日利亞政府近日要求臺灣代表處“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與中國大陸簽署的聯合聲明中宣示,尼國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確承諾不與臺灣有任何官式互動。兩岸“烽火外交”重現,不同的是,兩岸“外交”戰線,已從“外交”承認擴展延伸至經貿文化等非官方關係領域。尼日利亞GDP的35%和出口總額的90%靠石油和天然氣。當國際油價重跌影響其經濟發展時,覬覦外資的對象自然是中國大陸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

  反觀臺灣與尼日利亞經貿互動逐年趨緩,遠不及中國大陸和尼日利亞經貿合作創下150余億美元的新高,尤其中尼去年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還具有撼動美元在非洲地位的戰略意涵。

  臺灣在非洲的“邦交國”僅剩史瓦濟蘭和布吉納法索,至於非“邦交國”,也只有在南非和尼日利亞設有非官方的商務代表處。南非政府才剛嚴格禁止地方首長訪問臺灣,尼日利亞事件似乎意味將對臺灣全面下重手。

  蔡英文最近表示將以互利互惠原則落實“踏實外交”政策,中美洲之行與“新南向”政策都呈現出經貿合作維繫“邦交國”的“外交”戰略。經濟力量確實可以對外提升政治影響力,但兩岸經濟與“外交”實力處於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一旦“烽火外交”重新被點燃,臺灣的“踏實(經貿)外交”終將成為口號。蔡當局必須記取陳水扁時代的慘痛經驗教訓。

  臺灣雖只有21個“邦交國”,但在全球50多個非“邦交國”設有商務代表處、辦事處(如泰國、緬甸、波蘭、阿根廷等)、文化中心(葡萄牙裏斯本)或協調委員會(莫斯科),大部分名稱為“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僅極少數國家同意使用“中華民國國名”(如約旦、阿聯酋、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厄瓜多、先前的尼日利亞)或臺灣名稱(如巴林)。臺灣需要與“邦交國”的官方支援,也需要與非“邦交國”的經貿、文化和科技交流,才足以維繫一定的國際地位,兩者失其一皆會導致臺灣愈形受到孤立。

  臺灣駐非洲“邦交國”代表處或陷入被降格的危機,增加推動“實質外交”的難度,還可能衝擊臺灣賴以維生的對外經貿發展,更意味大陸對臺灣回歸“九二共識”的耐心正逐漸遞減。一旦中國大陸確認蔡當局已無心於“未完成的答卷”,兩岸再起煙硝將難避免。

  臺灣方面陸委會批評大陸“用零和思維打壓臺灣國際空間,傷害臺灣人民感情”,蔡英文也回應“大陸當局應坐下來想一想,現在的策略究竟有多少效益”,聲稱“我們不是完全沒有實力的,我們也有一定能力處理外部的關係”,顯示民進黨當局面對兩岸“外交烽火”,除了釋放些不著邊際的官式語言,實看不出任何具體而可行的對策。

  相較1990年代,大陸的政經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臺灣想靠經貿合作對外維繫“邦交”與實質關係,恐事倍功半。

  以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為例,臺布去年雙邊貿易額才822萬餘美元,是臺灣第150名貿易夥伴,相較大陸與布國的1.69億美元貿易額,有段不小差距。中美洲“友邦”佔臺灣外貿的比率向來不高,臺商有多少誠意配合臺當局政策而大規模投資加勒比海地區,有待考驗。

  尼日利亞逼臺灣代表處遷居,不乏對中方主動示好之意,但為中國大陸所樂見。大陸官方至今未公開而嚴厲地抨擊蔡英文,顯然尚無意全面與臺灣撕破臉,如同遼寧號航母行繞經臺灣海峽一樣,尼日利亞飭令臺灣代表處摘牌的動作,均預示了兩岸腥風血雨的“外交”戰,正逐漸形成之中。民進黨當局必須誠實面對事實,慎謀對策!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