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形同虛設

2012年11月26日 09: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本月21日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可以預見,這個委員會今後既無法凝聚黨內共識,也很難促進民進黨與大陸良性互動,更不可能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中國事務委員會”當然形同虛設! 

  社評摘編如下:

  繼謝長廷公開婉拒之後,遊錫堃日前也正式聲明,不會參與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再加黨內浮現“應將‘中國事務委員會’由常設機構改為臨時編組,任務結束就解散”的主張。可以預見,這個委員會今後既無法凝聚黨內共識,也很難促進民進黨與大陸良性互動,更不可能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 

  民進黨中央先前聲稱,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是為了對內凝聚黨內共識,對外作為兩岸交流平臺。姑不論當時民進黨是否迫於形勢,但外界確實普遍肯定。因為兩岸政策非但是民進黨的罩門,黨內也意見分歧;民進黨與大陸確實有溝通交流必要,設立平臺之後,將可處理相關事務,也可服務台商,更可就兩岸定位與走向,凝聚黨內共識,進而與大陸來往。 

  特別是謝長廷訪問大陸之後,外界高度期盼他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之後,能夠加速促成民、共良性互動,逐漸改善雙方關係;然而,事態發展卻令人十分失望。民進黨中央不顧外界呼籲,堅持不用“兩岸事務”委員會的名稱,而仍採“中國事務”;“主委”人選也由謝長廷改為蘇貞昌自己兼任,並且兩個月才開會一次。 

  如此組織顯然與外界預期有相當大的落差,從目前已曝光的內定名單來看,蔡英文、謝長廷、遊錫堃、陳菊、賴清德、柯建銘、吳乃仁、邱義仁,不是地方首長就是派系要角,如今謝、遊退出,委員中對兩岸事務嫺熟的只有蔡英文一人,即使勉強把邱義仁算在內,也無法發揮作用;再加除了賴清德之外,黨內青壯世代無一入列,無怪乎青壯派群起反彈,紛紛要求擴大參與。 

  鋻於“中國事務委員會”成員代表性不足,象徵性又遠遠大於功能性,未來顯然很難整合黨內意見,何況蘇貞昌已經定調:“‘臺灣共識’就是民進黨‘中國政策’立場”,也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提到的“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全體住民公民投票’決定”;同時,他還向“獨派”保證“民進黨堅持的理想與基本立場不會改變”;並且強調“如果有人為了選舉想跟‘中國’好一點,那就去國民黨,別來當民進黨候選人”,可以想見,未來“中國事務委員會”開始運作之後,不只無法改善與大陸的關係,反而更將加深大陸對民進黨的不信任與反感! 

  更耐人尋味的是,日前媒體傳出,在“蘇謝合”破局之後,民進黨新、蔡、謝、扁、美麗島各派系要角,日前針對“中國事務委員會”進行猛烈批判,最後決議將在“中執會”提案,把委員會從“常設機構”改為“為期3個月的任務編組”,避免該會成為綠營派系權鬥的導火線。儘管此一訊息隨後證實僅是林濁水的個人意見,但從他與蘇貞昌關係素來友好,此時此地提出此議,絕非偶然。縱使不是蘇貞昌授意,相信也是蘇貞昌所樂成。 

  顯而易見,民進黨中央目前既無意改善與共産黨的關係,也不想調整其兩岸政策,“反中”仍是民進黨內的主流思維;謝長廷縱使有心促成民進黨與大陸的正常互動交流,但他連“中國事務委員會”“改名”都辦不到,又哪有主導轉型之力?因此可以斷言,民進黨與大陸之間的互信,仍然遙不可及,“中國事務委員會”當然形同虛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