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退縮保守格局 民進黨兩岸難有建樹

時間:2012-11-22 10:19   來源:台灣網

  21日下午,民進黨召開中常會,宣佈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確立了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和任務定位。蘇貞昌決定自任“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召集人,而不設“主委”。這種組織架構,確定了蘇貞昌採取了比先前更為退縮保守的格局。註定民共交流的道路上腳步遲緩、困難重重,難有符合兩岸人民期待的建樹。此前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管呼聲頗高的謝長廷,被蘇貞昌技術性清除隊列,或將引爆綠營內部兩岸交流話題新的角力點。

  蘇貞昌目前主導這種兩岸交流的組織架構的優勢是,有效彌縫內部裂痕,暫時掩蓋了黨內關於兩岸問題的爭執,避免分裂;蘇貞昌自己主導兩岸關係,如果真的有魄力和誠意,可以更有代表性和效率,從權力爭鬥和平衡的的角度看,蘇貞昌此舉兼收並蓄,不但有效打擊至少是遏制了謝長廷挾大陸議題對其的“逼宮”,安撫了“獨派”,壯大和穩固了自己黨內的權力。這點要看其“委員會”的委員的選擇,即看出其是派系的平衡,還是真的想有所突破。

  蘇貞昌確定這種架構的劣勢是:採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名稱,本身比“兩岸事務委員會”甚至“大陸事務委員會”都明顯缺少善意。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主要工作定位是要凝聚黨內共識。儘管這是一個堂而皇之的“攘外安內”的理由,但以民進黨長期缺少模糊或者淡化意識形態,常常被激進的“獨派”綁架的歷史,沒有一個主動和大陸先行溝通交流的姿態和人事安排,會將全部精力耗費在內部理論性爭執中去。

  蘇貞昌不能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疏離“獨派”,反而為“獨派”綁架,顯然是出於自己黨內勢單力孤的背景,要利用“獨派”,打擊謝長廷為代表的兩岸交流的激進者。這勢必會遭致謝長廷以及希望和大陸有多一些交流綠營人士的更明顯的反彈。這些人士疏離蘇貞昌,蘇貞昌兩岸政策恐更難推進。

  蘇貞昌確立的這種架構,將自己擺到兩岸交流的第一線,如果黨內沒有共識,其遭受的壓力就會紛至遝來,而就大陸政策獲取共識不但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即便千辛萬苦獲得了黨內共識,大陸方面也不見得買賬。這樣讓蘇貞昌連迴旋緩衝的餘地都沒有:做對不見其功,稍有不慎,則會飽受攻擊。所以,這就決定蘇貞昌在今後在兩岸議題上,蘇貞昌根本沒有準備有大踏步的前進,以抱殘守缺、虛與委蛇為主。

  蘇貞昌的兩岸組織架構結合其先前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時機及迫切性、必要性的言論看,蘇貞昌對今後大陸事務的考慮會更多從自身的政治權力出發,會從民進黨選票出發,會從2016的佈局出發。不會有開啟兩岸新局的使命感、責任感。

  蘇貞昌連操弄黨內選舉和投票表決的機會都不給謝長廷,很粗糙地讓此前信心滿滿的謝長廷出局,這是對政治人物最大的羞辱。這不但凸顯了其對謝長廷的忌憚和深深的心結,也顯示了兩人在兩岸事務上的南轅北轍。這種違背黨內民主的粗暴的做法,儘管是蘇貞昌的權力所在,也可能在今後的委員提名中補償一些,但對謝長廷的傷害已經形成,以謝長廷的性格和政治運作能力。讓蘇貞昌頭疼的事情恐怕還在後面。

  蘇貞昌主導的這種架構和折射出的蘇貞昌的保守,也許並非都是壞事。這也許給希望能夠以個人身份促進整個綠營和南部臺灣和大陸有更多交流的民進黨先進人士,有了一個特立獨行的理由。特別是謝長廷,以其目前的狀況,如果能夠積極推進綠營和南臺灣和大陸的交流,影響和帶動部分民進黨或者週邊人士和大陸接觸,勢必會得到大陸和臺灣泛藍陣營的好評。這也許是政治資源逐漸衰減的謝長廷的最好的歸宿。(台灣網網友:畢殿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