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觀察: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不會太快

2012年11月22日 08: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昨日,蘇貞昌親自宣佈兼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觀察指出,這意味蘇貞昌將全面主導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與戰略規劃。這樣的決定符合領導人的權力邏輯,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未必能在蘇貞昌手裏有太大進展。 

  評論摘編如下:

  蘇貞昌親自宣佈兼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不假手謝長廷,這意味蘇貞昌將全面主導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與戰略規劃。這樣的決定符合領導人的權力邏輯,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未必能在蘇貞昌手裏有太大進展。 

  原先被視“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最熱門人選的謝長廷,在蘇貞昌親自兼任情況下,只能黯然退場。謝想借由民進黨的兩岸轉型尋求“歷史定位”,因為權力不在自己手上,幾乎夢碎。未來,謝長廷只能用“跑單幫”方式,開啟自己或謝係與大陸的交流,但重要性將大打折扣。 

  從謝長廷的落馬到蘇貞昌親自站到第一線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蘇謝的根本紛歧在於對委員會定位的認知差距。蘇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是整合黨內兩岸機制的平臺,謝則有意把餅做大成為民進黨與共産黨的交流平臺。 

  從民進黨的角度來看,如果涉及“民共平臺”就會掉入沒完沒了的“主權定位”的無底深淵與“意識形態”的爭鬥,加深綠營內部裂痕。一個要對內、一個想對外,光是這一點蘇謝已南轅北轍。 

  再從名稱來看,黨中央自始至終堅持“中國事務委員會”這個名稱,謝則定調“兩岸事務委員會”,看似不起眼的名稱問題,説明蘇謝對兩岸問題的認知鴻溝不淺。 

  從“中國事務委員會”設置要點觀察,其任務包括,研判大陸政治、經濟及社會情勢;檢討兩岸關係現況與未來之因應;擬定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策略與原則。從這些任務來看,“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是“民共交流”或“民共對話”的執行者或平臺,而是“民共互動機制”的制訂者,兩者意涵截然不同。 

  另外,蘇貞昌接掌“中國事務委員會”還有幾個觀察點,從綠營內部來看,蘇貞昌作為黨主席選擇一個最安全或最穩健,也是最不會引起內部爭議的方式,來表述民進黨的兩岸立場。這個論述就是以1999年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為主軸。

  而支撐起“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則是“臺灣共識”,也就是蘇貞昌口中所説的,臺灣人集體認同與價值認同,“臺灣共識”兩原則“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 

  從蘇貞昌對“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談話已可嗅到,民進黨在蘇主席任內不可能進行兩岸路線轉型,頂多只是政策及策略層面趨於務實。這也是安撫綠營對謝長廷“憲法各表”遑遑不安的回應。 

  換句話説,蘇貞昌黨魁任內,不可能啟動攸關臺灣定位辯論,不急於或尋求“民共對話”的政治基礎,兩岸戰略調整不是蘇的優先選擇,他還是以內政及經濟為優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