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安林:紀念辛亥革命 促進國家統一

2011-10-10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今日在華廣網發表文章指出,辛亥先烈們追求與探索的是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還有國家統一這一目標需要去完成,當前最重要的就是鞏固與深化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文章發起號召:紀念辛亥革命,銘記辛亥精神,大家應共同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的和平統一貢獻一己之力。

  文章摘編如下:

    一、辛亥先烈們追求與探索的是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為明確目標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推翻了延續2000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二是帶來了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為其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馬列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三是探索與追求了國家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而我個人更加在意的是辛亥先烈們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道路的追求與探索。

    眾所週知,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被殖民化程度在不斷地加深,從而探索中國救亡圖存的各種努力與思想、實踐也不斷涌現,有洪秀全發動的農民運動,也由封建官僚的洋務運動,有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變法運動,還有“君主立憲”運動,應該説這些嘗試與努力都沒有成功。甚至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割讓了臺灣,讓臺灣問題延續到了今天。孫中山等正是看到了“不革命,不足以拯救中國”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並沒有真正找到國家現代化的道路。“三民主義”沒有能夠救中國,歷史在1921年後卻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用社會主義來救了中國。歷史也比較有意思的是,國民黨到了臺灣地區,倒是推動臺灣地區的經濟起飛,實現了經濟與社會現代化。

    從近代以來100多年的各種各樣的救國救民的運動與思潮等來看,是否能夠選擇準國家發展道路相當重要。日前去歐洲訪問,感受到歐洲國家對其債務危機的憂慮,甚至有不少人上升到“制度危機”與社會危機,且不論危機的發展態勢,目前歐洲人對危機的信心不足應該是事實。這與中國3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的形勢未必完全是“敵人一天天壞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但是歐洲人在中國經濟發展後對中國態度的改變卻是不爭的事實。出現這樣情形的主要原因,個人認為在於我們有制度優勢,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發揮了制度的優勢。

    再舉兩岸對比的一個例子來説明我們的制度優勢在兩岸的交流中是如何取得了與以往不同的結果。1989年我開始做兩岸關係的研究與交流工作的。近20年來,從交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兩岸力量對比的變化。1995年第一次去臺灣,印象最深的是臺北市找停車位相當困難,馬路邊停滿汽車,那麼現在我們上海呢,同樣的問題也出現了。兩岸經濟上的差距幾乎不存在了。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用臺商的話來説就是:不到大陸,不知道大陸全體人民都在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大陸經濟發展趕上臺灣。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