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2014年05月27日 07:5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20年前,1994年4月10日,社會各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大遊行,被視為臺灣教改的起點。20年後實地考察臺灣的教育改革,感到臺灣教育雖然與大陸有相似的背景和一些相似的問題;但就教育的整體面貌、教育治理和公共政策而言,已經大不相同。臺灣寓教育重建於社會重建,在自下而上、持續不斷的社會運動、社會建設過程中逐漸完成。

  由教育行政體制獨任治理的傳統已成過去,在臺灣,沒有體制內外之分,大學教授活躍在各個NGO之中,公辦學校的老師同時是教師會的成員,政府官員、教師、家長都是平等的參與主體。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治理,已經形成學校行政、家長會、教師會三足鼎立的常態。

  大陸最為重視的教育公平議題,如農村教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教師隊伍待遇、小升初擇校等等,在臺灣已經獲得制度性的解決。教師與軍人、公務員一起,歷來屬於享受優惠待遇的“軍公教”群體。“偏鄉教育”(農村教育)受到應有的對待,農村小型學校的調整撤並有嚴格的程式和評價方式。我們所到的南部鄉村學校,基本都是100個學生左右的小規模學校,學校設施完好、教師配備充裕。原住民的山區學校、離島學校,教師工資標準比普通學校要高2%~10%。

  最能反映治理現代化的,是政府能夠、而且必須回應來自教師、家長和社會的訴求,教育體制具有很好的吸納性、彈性和柔性,各種政策、規定、立法是可以商量和改變的。社會組織的主要參與方式,就是與時俱進地推動各種教育修法。典型如在公辦學校之外、實行不同教育理念的“另類學校”的合法化,以及通過“非學校形態教育實驗”的修法,將“在家上學”合法化。

  政府的教育責任不僅體現在“十二年國教”,也體現在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臺灣的幼兒園實行學前一年免費,對經濟弱勢家庭每年補助1.2萬元台幣(約合2400元人民幣)。對佔總數約5%的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經甄別實行特殊教育,學校有專門的教師編制和預算。對佔學生總數15%~25%的“學困生”,由政府提供經費實行課後補習。遍佈臺灣城鄉的“社區大學”,在教改運動中應運而生,它與我們所理解的成人學歷和非學歷教育不同,是一種社會教育,旨在通過“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建設和社區營造,其經費也主要來自政府財政。

  當年“410 大遊行”提出的4個基本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早已實現,2300萬人口的臺灣,今天有175所高等學校,錄取分數不斷降低,出現所謂“考不上大學也難”的局面。“實行小班小校”的訴求也早已實現,法律規定小學的班額不得超過29人。第三個訴求是“推動教育現代化”,包括重視個體參與、強調個體差異、尊重各族群的主體性,改善教育品質,增加民眾的自由選擇。第四是“制定教育基本法”。應當説這些目標已大致實現,當年“教育鬆綁”的吁求也已基本實現。

  我們在臺期間,臺灣的政治大學完成了新一輪校長遴選;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遴選也剛剛完成,顯示這一制度已經平穩和成熟化。基本程式是由相關人士組成“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從初選的多名候選人中經評鑒最後入圍3名,進行幾輪的公開演講和教師投票,勝出者報“教育部”批准當選。

  對教改成敗,黃武雄先生的評價是:有成有敗,成多於敗。問題主要是在擴大教育機會、教育公平的過程中,政府的承擔不夠,落入了經濟主義的市場化軌道,2/3的高等學校是私立學校。而學者和民間對臺灣“教改亂象”的批評,集中在各項具體政策的實施上,如取消聯考制度後新的入學選拔制度的設計;取消中考實行“多元入學方案”産生的問題;實行“師資多元化”導致的教師隊伍品質的參差不齊;推行“建構式數學”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實行“十二年國教”可能對職業教育、高中精英教育産生的影響,等等。

  在“均優學習論壇”上,前“教育部長”、心理學家黃榮村教授,以幾次國際評鑒的結果説明教改並沒有降低臺灣學生的學力。按照2012年PISA測試的結果:臺北數學第四,閱讀第八;但是,學生的作業時間和課外補習的時間不到上海的一半!黃榮村教授認為,面對資訊化時代和國際競爭,教育改革仍應加快;但近年來臺灣社會逐漸習於安逸,改革步伐大不如前。此外,是改革的方法論,即教育改革的不確定性:許多局部合理的政策,最終導致並不合理的結果,這恐怕是對複雜系統的改革,人類理性的局限所致吧。(楊東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