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只重細枝末節 臺“教改”無大方向

2010年10月07日 10:18:00  來源:
字號: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召集各縣市教育局研商“國中”基測的模擬考考試時間,會中做出兩項決議,其一是“國一國二”不辦模擬考,其二是“國三”模擬考只能在週末或假日舉辦。消息傳出後,絕大多數的學生、家長、老師都有相當的反彈。臺灣《聯合報》7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改革只局限于細枝末節,缺少對於教育的大方向、大觀念、大原則,沒有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

  社論説,此次改革所引起的學生反彈,是因為週末考試侵犯到他們的休息時間。即使模擬考不是強迫參加,但就算有千百個不甘願,多數學生也不敢不考;學生們放假被取消,當然有權利抗議。家長反彈部分理由是干擾他們假日時間的安排。“國中”升學競爭激烈,全家成員往往都是孩子們的陪讀者。一旦學生們假日也要大考,家長又怎麼閒得下來?至於老師,他們當然也要陪考生們度過假日,年輕未婚老師也許得犧牲約會時間,來配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莫名其妙的所謂“改革”。

  其實“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過去十幾年來的教改措施惹人厭,早已不是新聞。每一次的所謂變革,似乎在事前都沒有經過縝密的思考、琢磨、討論、對話,往往是一群教育行政首長開個會就能倉促決定,然後就發佈新聞稿,交由各級學校執行。

  以此次模擬考為例,之所以要改在假日考,據説是認定模擬考不是“國中”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不能佔用學期內的時間。坦白説,單單是這個邏輯,我們就不能同意。依教育學理,所有的考試,其實都是教學績效的評量方式,讓學生與老師知道學習情況與教學缺失,以便檢討改進。從這個角度來看,誰説模擬考不是一種大規模的教學評量?誰説模擬考不能在週一至週五舉行?如果模擬考不屬於中學教育的一環,“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又憑什麼自認為是這件事的主管機關?憑什麼召集會議?憑什麼要各校依令辦理?

  再往深一層的角度來看,教改之所以討人厭,是因為其改變方向零碎而沒有整體感、片段局部卻又自我矛盾。以2006年、2009年、2010年等不斷改變的課綱為例,在中文的文言文比重、歷史地理的中國史地比重等方面,不知道已經換過多少版本。這些變動背後有主政者意識形態的因素、有文學家古文與今文見解的歧異、更有課綱委員各人的偏好。在這些紛擾面向之外,所有考慮因素唯一缺漏的,就是教育的大方向、大觀念、大原則。正因為主管機關根本沒有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才會演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亂象,以致當局自我封閉在枝節問題中無法自拔。

  就“國中”基測問題而言,“臺灣教育部門”顯然將它視為一個“國中”升高中的篩選機制,而非正常的教學評量。但是我們的大問題是:為什麼要對十四、十五歲的孩子做全臺灣的大規模的篩選?十四歲小孩心智、性向、生理都還未發展成熟,其所學課程又都是些基本知識,根本沒什麼複雜性與變化性。也因為如此,才會將這些“國中”測驗以“基本”學力測驗名之。既謂之基本,卻硬要在十四歲的孩子分出個高下,有多少篩選的實質意義?如果基測本身就已經走偏了,那麼為基測做準備的模擬考又焉有可能不偏?週末考或週日考其實是枝節的枝節,但“臺灣教育部門”渾然不知根本問題之所在,就正好凸顯出枝節討論的諷刺性。

  坦白説,許多關心臺灣教育的人都相當懷念鄭瑞城前部長。鄭部長或許不是一位“聽話”的部長,所以在若干議題上有與當局相左的見解。但是至少鄭部長所設置的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卻對基測學測等根本問題有深入的思考與規劃。部長更換一年了,在這一年之中吳部長對於高層所關心的邊緣教育議題(例如游泳池、陸生、大陸學歷)認真貫徹,但對於教育核心議題卻常有凸槌表現。據了解,除了基測模擬考時間之外,“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現在也研議基測考場是否開冷氣,以及冷氣間如何收費等問題。政策視野瑣細若此,模擬考考期變動的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唉,學生家長們,自求多福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栗琰]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