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高教M型趨勢嚴重 教改政策須重新系統考量

2008年08月04日 10:29: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3日刊載社論指出,不少人擔憂今年會不會出現零分考上大學的現象,卻忽視大學入學供需失衡的現象,已經在今年正式出現了!根據大學考試分發登記繳費的紀錄,今年各大學考試分發招生名額共85270個,卻只有八萬三千多人選填志願,換言之,錄取率已經正式超過百分百,創下了臺灣高等教育史新紀錄。 

  事實上,近幾年從高中職到大學院校已經出現招生不足的情形,顯示過去在教育改革鬆綁過程中,完全未考量人口成長的因素,結果在各級學校數量大幅擴張之下,如今不但招生時各校(尤其是私校)人人自危,連起碼的最低錄取標準都很難再要求。前幾年大學指考錄取率已經高達九成以上,所以出現十八分可以上大學的現象,今年錄取再達百分百,已經創造了“零分上大學”的條件,逼得大學招聯會祭出各科缺考不能分發的措施,就算因此避免了零分上大學的機率,但迫在眉睫的“招生不足”問題,已經不能不面對了。

  社論説,其實,教育部門也不是沒警覺,包括最近設立招生門檻、訂定入學標準、大學評鑒、研擬退場機制、招收大陸學生、甚至研擬“私立學校投保履約保證實施辦法”草案,幫助私校學生投保萬一學校倒閉理賠學費等,但這些措施多半淪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缺乏遠見與連續性,反而突出政策風險評估機制不足的危機。 

  目前在島內一百六十多所大學中,已經出現一些學校每年招不到五百名學生的情形,甚至許多科系早已快撐不下去;這一連串問題其實都需要當局認真的思考:究竟在面對社會轉型與少子化的衝擊下,在教育資源稀釋的現實中,臺灣高等教育的定位如何?政策方向何在? 

  社論指出,相對於十多年前日本開始面對少子化趨勢下,他們如何下定決心進行公私立大學的大幅整並與重組。日本目前大學錄取率已逼近百分之百,近四成大學招生名額面臨不足,各大學之間的課程、科系,甚至招生對象都在進行調整,就連東京大學也已開始專為成人及退休人士開班授課,改變了過去大學學術導向與招生傳統。儘管日本還有許多短期大學與不同性質的學校,但仍遭受國際上“高教同質性過大、彈性不足”等批評。相對之下,臺灣又有哪些因應對策呢? 

  其次,隨著臺灣教改中的“教育鬆綁”,教育上M型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公私立大學間的資源差距加大,階級複製情形越來越普遍。由於資源與聲望不同,許多弱勢團體想借由上大學(尤其只能考到私立學校)來促進階級流動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許多私校生不但在學期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品質,必須負擔沉重的助學貸款,加上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上大學對這些人來説其實是利弊互見。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號稱臺大校友,甚至電子新貴等網友扮演“假考部隊”,試圖代替人民淘汰一些科系,其行為雖然褒貶不一,但也反映出公民社會中因不滿當局高等教育施政品質,所不得不採取的“自立救濟”。過程中或許因為資訊不對等,不了解大學評鑒的遊戲規則,而有可能出現打擊到最弱勢大學系所之虞,但這套評鑒制度不也是當局資源分配與大學退場的重要參考依據? 

  要知道,針對當年合法核準、動輒數十億私人投資的私立大學,祭出重手加以整頓,涉及無數師生的權益,並不是件簡單的工程。 

  社論認為,面臨大學正式邁入錄取百分百的時代,教育主管當局真的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對於“零分也能上大學”及大學數量擴充下的後遺症必須有通盤的考量。從日本高教改革的經驗來重新檢視臺灣的大學未來能否靈活透過整並、轉型、分級與退場的方式,渡過未來更嚴重的少子化趨勢,甚至對於五年五百億等計劃以及公私立大學學雜費的鬆綁等問題一併納入考量,尤其要有系統性的思考,否則錄取百分百之後,隨著少子化現象的持續,説不定馬上就要開始面對大學如骨牌般的陷入經營甚至倒閉危機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