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探訪台北青田街 老屋庭院幽幽

2013年08月02日 08:1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老屋庭院幽幽 王平攝

  青田街短短的,卻分出好多條巷子,樣子就像皮划艇兩側伸出一條條木槳。巷子裏的老屋是精華所在,其中有些很有名。有本書叫《青田七六》,説的就是青田街七巷六號,臺灣大學教授馬廷英的故居。“青田七六”如今是旅遊達人鍾愛的所在,因為可以觀賞名人故居風貌,同時品嘗地道的日本美食。

  記者此次探訪的是青田街8巷12號的青田茶館。在圍墻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墻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進屋先聞到一股檜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墻是檜木所制,檜木防蟲,所以歷經七八十年風雨仍保存完好。客廳臨窗擺一張木頭長桌,幾個人正坐在合抱粗的木長凳上品茗談天,琥珀色的茶映著窗外綠意,令人頓忘塵勞。

  屋內陳設簡單,但一桌一椅都古樸有韻味,每面墻上挂著畫,皆是知名畫家原作。“讓作品説話”,敦煌畫廊的展覽企劃賴志明説,因為房子本身就是藝術品,所以無需太多修飾,只要重新注入靈魂。兩年前,敦煌畫廊接手老屋,花了14個月把它整飾成今天的茶室與畫廊。

  青田茶館是臺大哲學系教授洪耀勳的故居。日據時代,日本人在這一帶建造臺灣總督府、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周邊也逐漸形成文教聚落,成為今日臺北獨特的“康青龍”(永康街、青田街和龍泉街)巷弄文化。兩蔣時期,青田街的許多日式房屋被分配給大學教授作為宿舍。

  賴志明介紹,青田茶館是臺北市首例由民間出資整修維護古跡的例子。包括“青田七六”、臺灣總督府在內,以往這些老建築都是臺北市政府出資修復,再外包給店商,用作餐廳、咖啡館等,讓古跡不是“僅供參觀”,而達成“活化”目的。青田茶館則是民間機構通過競標取得資格後,自行出資改造,並負責後續維護與運營。

  這所老屋維修之前,已經荒廢8年,杉木結構的屋頂與地板都被白蟻蛀壞,殘垣敗瓦一片寂寥。秉著“修舊如舊”原則,老房子維修後外觀維持不變,屋頂重新鋪上杉木,鋪上同款式的瓦,屋內則用鋼筋水泥的內墻和梁柱做支撐。現在屋外七八層樓高的椰子樹和芒果樹,都有七八十年樹齡;草皮、桂花、竹子等綠植則屬於新丁。

  為了讓房子保持原貌,維修者費了不少心力。比如窗戶早已損壞,現今要去訂做同樣的檜木窗戶,既為政策所禁止(臺灣檜木已禁止砍伐),又很難做出古舊的感覺,所以只有去尋訪採購古董檜木窗。賴志明指著窗戶上的玻璃,提醒記者每一片玻璃的花紋都不一樣,“因為每一片都是幾十年前造的舊玻璃”。整修房屋,敦煌畫廊花了2000萬新台幣。

  舊得發白的圓木被釘成一排,豎起來變成青田茶館的一面院墻,上面再挂幾盆顏色鮮亮的花,也是一道風景。這些圓木都是老房子中拆出來的廢木料,誰料到還能變廢為寶。臺北很多地方都很舊,卻讓人備感舒適安心。這種“舊”裏有珍貴的記憶,又帶著生活的熱度,是經過活化而有了生命的“舊”。臺灣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舊”的價值,以巧妙的創意煥發它的活力,城市因此變得更好。(記者 王平 吳亞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