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北遊學之賣水果

2013年07月12日 08:3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蓮霧

  水果是臺灣的名産,也是大陸游客抵臺必享之美味,蓮霧、釋迦、芭樂、芒果、鳳梨、荔枝……不僅直接入口美味多汁,亞熱帶風情填滿味蕾,就連大陸游客必買必嘗的鳳梨酥、芒果冰也離不開水果,水果已經成了臺灣的另類形象代言。

  臺灣的水果不少是引種自馬來半島或南美洲等地,但“枳越海而為橘”,到了臺灣,不少水果卻比原産地更大更美更香甜,這緣于臺灣在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儲備和不斷求精。遍佈全臺的農業試驗所,技術人員不斷追求品種的改良與研究,臺灣農民一直都在輩輩傳承的自家土地上耕作,對土地和作物有如照顧兒女般的精心,因此,水果到了臺灣,由外到內變美了。

  但現在社會早已不是前店後廠、自種自吃的模式,把樹上水果的鮮美傳遞到每一位品嘗者的手上,讓每一位遠離果園的城市人嘗到“樹熟”的滋味,這並不是組一個車隊那麼簡單。臺北農産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焦鈞先生介紹,他們公司自1974年成立起,在幾十年的實驗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集散流程:每天下午3時,來自全臺各地的果菜貨車開進公司經營的全臺最大的批發市場,市場管理人員過磅、分類、點貨,將每批果菜的拍賣底價輸入電腦,第二天淩晨3時開始拍賣,批發、零售商隨著拍賣員的喊價,盯著不斷跳漲的電子報價螢幕,隨時加價或退出,成箱的水果都在清晨前物歸其主,走上市場或貨架。

  整個過程透明、公平、有序、高效,説起來容易,要運作起來有大學問。臺北農産運銷公司根據幾十年的運營經驗,設置了果菜批發市場幹部培訓課程,包括臺灣的農業政策、農産運銷、拍賣實務、行銷策劃等內容,連戰為這個課程題字:果菜傳香 樂利九州。焦鈞説:“這些年大陸幾乎各大省市都來我們公司參訪過,但走馬觀花式地看看只能得到初步印象,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我們的運作過程和心得,還是需要坐下來,由我們各部門的主管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講解,我們的課程還包括參訪台灣的農民組織,深入果菜市場觀摩,實地考察我們的農産品運輸管理等。”

  兩岸交流的深化就在於行業間的深度學習和合作。兩岸“三通”後,臺北農産運銷公司敏銳地意識到,依託自身的銷售渠道與保鮮經驗,把臺灣水果的通路從臺北延伸到廈門、上海也就多出幾個小時,淩晨3時拍賣的水果,臺北、上海同天上市已不是願景,但這需要兩岸運銷環節的細緻管理與接軌。“賣水果可是有大學問的,期待大陸農業同行到臺北來一番‘遊學’,看看蓮霧、釋迦、木瓜是怎樣被我們一路從果園呵護到市場。”焦鈞熱情相邀。(記者 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