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最牛釘子戶 攪動社會法理情

2013年04月10日 07:5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王家強拆舊址圍板外,僅余抗議布條,顯示此案尚未落幕。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抗爭4年、成為臺北市強拆有人居住房屋首例,一年前的強拆現場有千人對陣,各電視臺現場直播,市長為之中止赴博鰲論壇……離臺北士林橋不遠處的文林路上的王家,成為了臺北最牛的釘子戶。

  強拆一年後的今天,因王家狀告臺北市政府的訴狀仍在法院,重建工程仍無法開工。是繼續打官司還是重拾協商,市政府律師表示,4月12日前向法院説明。

  臺北市:強拆但不違法

  臺北市自2000年起開始進行有規模的“都更計劃”(都市更新改造),據臺北市都更處提供的數字,臺北有七成的房子超過20年房齡,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臺北人將成為拆遷戶,拆遷所引發的衝突將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焦點。

  在臺灣,如果你的社區被核定“都更”,可不是你一個人不想搬就能阻擋的,依《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若取得75%以上居民同意,建商(開發商)可要求不同意者遷移,由地方政府代拆即強拆。

  王家在2009年所在社區都更案即文林苑案通過後,表示不參加都更,向臺北市政府提出訴願,但被駁回。後又向法院狀告臺北市政府在未通知戶主出席公聽會的情況下,違法將戶主劃入都更戶。法院依證據判王家故意不收會議通知,因而未出席公聽會,判王家敗訴。在所有拆遷戶都搬走的情況下,王家繼續上訴,直至2011年上訴被駁回。此時建商已根據圖紙把房子賣出,但因王家堅守而不能動工,因此申請市政府依規代為強拆。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2012年3月底王家被強拆。

  釘子戶:不是錢的問題

  既然強拆合法,而且王家已經阻擋社區重建數年,為什麼這個釘子戶卻引起不少社會同情?強拆現場有400多人和王家站在一起與警察對峙。這凸顯了雖然法力無邊,但不能包辦所有的社會問題。除法律之外,情與理也在影響著世道人心。王家一再表明自己當釘子戶不是錢的問題,王家聲稱不參加都更計劃,因為他們家族五代住在這裡已超過百年,這裡有太多的記憶和感情。王家的訴求應合了不少臺北人的心理,因為“老臺北”們不僅擁有住房,還是“地主”,房下的土地也是他們的私有財産,對老房子的感情裏還有對土地的珍惜。

  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大學老師表示,雖然有法律,但也要兼顧人情世故,在事先知道王家堅決反對的情況下,無論是都更處還是建商,如果多一些溝通,多想些辦法,就會免去這些紛爭,不至於鬧到誰也沒法回頭的地步,使多方受害,沒有贏家。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