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北會談有效果:集思廣益 增進認同

2012年12月14日 09: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2月10日至11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的“臺北會談”在臺北福華飯店舉行。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指出,本次“臺北會談”的重要意義在於,兩岸專家學者在平等對話和充分溝通的平臺下,對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兩岸問題進行交流。兩岸雙方不斷加強和鞏固認同與互信基礎,增進交流與合作,尋求互利雙贏,推進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

  社評摘編如下:

  12月10日至11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臺北會談”在臺北福華飯店舉行。本次會議邀請兩岸學者探討如何強化認同與互信、深化與鞏固現有的兩岸和平發展成果。包括大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大陸著名對臺研究專家學者,也有臺灣地區專門進行大陸事務和兩岸關係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兩天來,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的主題,對兩岸政治議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擦出火花,達到了擴大交流、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效果。

  本次“臺北會談”的重要意義在於,兩岸專家學者能夠共聚一堂,各抒己見,在平等對話和充分溝通的平臺下,對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兩岸問題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凝聚智慧,化解歧異,尋求共識,也是為下階段兩岸政治協商鋪設道路,創造條件,營造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民進黨也派員與會,民進黨主政時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吳釗燮、“副主委”遊盈隆及多位兩岸專家都出席討論。儘管綠營人士都強調不代表民進黨立場,但紅藍綠半官方人士以學者身份共聚一堂,面對面交流,更加提高了本次會議的對話與溝通意義。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對本次“臺北會談”也持積極態度。11日他表示,民進黨不會回避大陸,他派“民進黨的代表”吳釗燮與會,併發表反映民進黨中央的立場的演説。就此而言,這場“臺北會談”就被賦予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有了民進黨人士的參與,使“臺北會談”在搭建兩岸國、民、共三黨對話交流的層級上更為全面和完整,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具有增進了解,加強溝通的實質作用。 

  從本次“臺北會談”的主題來看,兩岸專家學者都更為關注兩岸政治議題,對兩岸政治議題的交流與溝通達到了更高的廣度和深度。兩岸認同與互信問題是兩岸政治議題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就兩岸關係走過的風雨歷程來看,兩岸的認同和互信問題始終貫穿于兩岸關係發展的全過程。兩岸關係中的認同問題,是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包括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均參與其中,因此是兩岸關係各因素的綜合體。而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層次複雜因素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同時又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此,正確面對和處理兩岸認同問題就應當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兩岸關係中始終存在的既有因素以及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隨時可能出現的新形勢、新變化、新問題。

  在當前兩岸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兩岸關係經歷長期對立和曲折的情況下,兩岸人民仍然保持著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胞始終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中華兒女,絕大部分臺灣同胞是認同中華文化的,這是兩岸共同的根,也是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和共同的精神家園。近四年多來,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通過兩岸積極有效地開展經濟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兩岸同胞的聯繫更加緊密、溝通更為順暢、情感更加深厚,兩岸人民對於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均表示認同和支援,這在今年一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得到充分的印證。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民心、順民意、合民利,已經成為兩岸的主流民意,構成兩岸強大的民意基礎。 

  在增進兩岸互信方面,當前兩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進一步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進一步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不可否認,兩岸在政治方面一直以來存在分歧,但兩岸雙方關於一個中國的主張一直有著共同點和聯結點,而且是在對待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態度上一直有著共同點和聯結點,這是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發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基點。在這個基礎上,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和平發展就有了重要條件和基礎,兩岸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得以穩定向前發展。 

  今年是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20週年。回顧20年來兩岸關係走過的曲折歷程和近4年多取得的重大進展,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對於兩岸建立基本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近年來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實現和平發展,關鍵在於雙方做到了求堅持一個中國之同,存雙方政治分歧之異。實踐證明,在兩岸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兩岸求同存異是對待和處理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務實態度、聰明智慧和有效辦法。兩岸對於一些既具有共同認知又存在深刻分歧的重大問題,必須正確把握好同與異的關係,善於求大同、存小異,乃至求大同、存大異。求同存異體現了彼此包容、靈活務實、相互尊重、積極進取的精神。只要雙方都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努力尋求認知的共同點,妥善處理好分歧點,就可以找到彼此都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雙方尤其要把握住關於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和聯結點,通過求同存異,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一個中國框架內,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促進良性互動,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闢更為寬廣的道路、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兩岸求同存異,同時也要不斷聚同化異。歷史和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始終處於發展變化的進程中,不可能靜止不動,停滯不前,兩岸政治議題是兩岸雙方遲早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兩岸由求同存異向聚同化異的方向前進,是兩岸進一步和平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規律。增進兩岸認同與互信,是確保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實現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兩岸認同和互信不斷增強和鞏固,兩岸進一步開展合作與交流就有了保證,兩岸關係就能始終確保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中,兩岸都要具備全局性、戰略性的眼光。在爭議和分歧面前,在阻礙和困難面前,雙方都要從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出發,從兩岸中華民族的未來著眼,從謀求兩岸人民的福祉著手,攜手並肩,攻堅克難,不斷加強和鞏固認同與互信基礎,增進交流與合作,尋求兩岸的互利雙贏,推進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