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兩岸和平對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時間:2012-12-14 16:25   來源:台灣網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范麗青12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這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前景。(新華網)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驗反覆證明,鞏固與擴大認同與互信基礎,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與前提。海峽兩岸應戮力同心,不斷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鞏固深化政治互信基礎,維護與發展兩岸關係得來不易的大好局面,已是當務之急。

  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的“臺北會談”研討會,11日在臺北閉幕。研討會針對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的部分涉臺內容,參與會議的兩岸專家學者從強化認同與互信的角度予以積極的回應,並建言兩岸增進政治互信,推動政治對話和協商,其會議重要性、意義可想而知。可以説,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的一次重要研討與對話,特別是來自海峽兩岸約200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對話和協商,兩岸學者坐在一起,圍繞“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的主題展開交流研討,會議氣氛良好,抓人眼球。可以説,此次會議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它充分表明兩岸關係正不斷向前發展。

  近兩天從一些媒體報道來看,兩岸學者在討論中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認為雙方應增進政治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動力,為政治對話與協商創造積極有力的條件,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雖然説討論中有共識,也有分歧,這是正常的,恰恰説明兩岸之間有必要不斷加強溝通和交流。我們衷心希望兩岸學者繼續為解決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不斷凝聚共識,做出自己的貢獻。

  當前,面對兩岸日益突出、迫切對話議題,兩岸雙方都應屏心靜氣坐下來進行協商和探討,儘早通過一定途徑與管道來探討,這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工作也已早日擺上議事日程,如果給兩岸專家學者及智庫一些時間進行研究與探討,是十分有益的。這種溝通、對話、協商,如果能早早擺上議事日程,加強對話和溝通,再由兩岸雙方分別授權進行協商、洽談,就會為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商簽兩岸和平協議等方面創造積極的條件和輿論氛圍。

  海峽兩岸被分割60多年,確實在認識上有些分歧。但這些分歧是可以彌補的,是可以化解的。因為兩岸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都是龍的傳人,都是炎黃的子孫,都是中華民族的好後代。我們血脈相通,我們根系相連,手心手背都是親骨肉。因而説,海峽兩岸應同心同力,不斷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概念,進一步鞏固深化兩岸的政治互信基礎,維護與發展兩岸關係得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驗已經反覆得到論證並告誡我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不應該是永久維持在現狀期,更不可能走向兩岸走向永久分離期,要知道,兩岸和平對話是歷史潮流發展的必然,再不能麻木不仁,視若不見了。鐘聲已經敲響,鼓聲咚咚,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雙方應該早日界定兩岸走向統一的前置期,這是非常重要的。

  鞏固與擴大認同與互信基礎,是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面對兩岸日益需要對話的迫切問題,我們希望兩岸儘早走在一起進行協商、探討、交流,並制定下新的規劃,讓海峽不再成為隔絕兩岸的路障,儘快使中華民族走向一統,早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