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金萱會”與漢學

2012年12月28日 08:0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什麼是臺北“金萱會”?這是臺灣清華大學主導的一個國際級的漢學“沙龍”,邀請世界包括兩岸學界的名流演講,奉一杯阿里山特産的金萱茶饗客,展開漢學界前沿課題的討論。

  説起它的創辦,要先説説國際間聞名的漢學沙龍哈佛的“紅粥會”與日本京都的“蟠桃會”,“金萱會”原是承此而來。

  “紅粥會”的創辦者和主持人,是哈佛大學音樂系暨東亞係教授趙如蘭(下圖)。趙如蘭的父親是當年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趙元任先生(其餘三位為王國維、梁啟超和陳寅恪)。趙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以90高齡遽歸道山之前,畢生領導國際間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貢獻,太平洋兩岸鮮有出其右者。趙先生的專業雖是語言學,然一生交遊廣闊,20世紀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政界的華洋名流,諸如胡適之、費正清(John Fairbank)、李約瑟(Joseph Needham)、羅素(Bertrand Russell)、蔣經國等等無不結交。趙如蘭女承父業,成為當年哈佛校園中少數的女性教授後,在專業之外,文化社會活動也相當活躍。趙如蘭在哈佛家中所舉辦的漢學沙龍之所以取名“紅粥會”,是因為每次邀請與漢學有關的名流到客廳演講,席間招待的是女主人親手所燉的一碗“紅粥”,座下的聽眾,不乏哈佛的重量級教授,當然也有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生。“紅粥會”上,賓主雙方童言無忌,談笑風生,講者與聽者往往都是人才一時之選,這樣的聚會也就成為前沿漢學的重要學術資訊的交換場域,催生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搖籃,十分富有傳奇色彩。如今趙如蘭已是90高齡,“紅粥會”停辦了,但許多參與者卻在心中珍藏著難以忘懷的回憶。

  “蟠桃會”的創辦者和主持人,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小南一郎。小南一郎師從漢學史上大名鼎鼎的小川環樹和吉川幸次郎,是京都學派的第三代嫡傳弟子。他涉足考古,與兩岸的兩位宗師——清華出身的夏鼐和哈佛出身的張光直都是忘年交,在師承譜係一絲不茍的日本漢學家中,他是一位相當少見的跨學科的人物。小南一郎創立和主持的漢學沙龍取名“蟠桃會”,近20年來,一年兩次的“蟠桃會”圍繞文學、考古、宗教諸領域,宣讀論文,自印輯刊,煞是熱鬧,端的是京都漢學的一大景觀。不過,與“紅粥會”的“紅粥”饗客不一樣,“蟠桃會”沒有蟠桃,與會者無法親嘗,只能向壁虛擬。

  筆者在上世紀末,分別與“紅粥會”與“蟠桃會”的兩位創辦人有過忘年的交往,對這兩大沙龍印象美好。清華的漢學研究傳統源遠流長,從“四大導師”時代開始,人才輩出,如翻譯家梁實秋、佛學研究家湯用彤、語言學家王力、作家錢鐘書、詩人聞一多等,一長串名單,難以枚舉,都在國際漢學界産生影響。繼承百年清華漢學的傳統,促成文史研究的國際化,是兩岸清華人念茲在茲的願景。5年前,筆者到臺灣清華任教,研究室窗外林木蔥蘢,午後常常喝一杯阿里山的金萱茶,展卷讀書,塵慮頓消。因為我有在西方漢學界10年專任的經歷,到臺灣清華後受命主持種種漢學方面的大型研究計劃,邀請漢學界的重要人士到臺交流,因此便有了“金萱會”的誕生。

  “紅粥會”的主場是趙如蘭哈佛家中的客廳,“蟠桃會”的主場是京都“樂友會館”,“金萱會”的主場則是臺北福華文教會館14樓貴賓廳。今年“金萱會”的國際演講人來自歐、美、亞、澳四大洲,包括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教授戴梅可(Michael Nylan)、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該校前副校長)葉翰(Hans van Ess)、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兼副分院長倪克魯(Lukas Nickel)、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道坂昭廣、澳洲國立大學講座教授閔福德(John Minford)等,涉及中國古典文學的西譯、史記與漢書和唐代的詩與文、漢代的手抄本文化等文史領域中的一系列國際前沿研究。

  筆者認為,世界進入21世紀,全球範圍內廣義的漢學研究正在向中文世界移動,照目前的速度,在15年左右,漢學研究的重心會從歐美返回到東亞,實現“漢學回家”。我相信,新世紀的國際漢學界一定會出現多個新的“紅粥會”、“蟠桃會”和其他有特色的學術沙龍。在沙龍裏以文會友,從容研究21世紀“新漢學”,共同迎接漢學回家,這便是臺北“金萱會”的意義。(陳玨: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