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增進有效溝通 強化兩岸認同互信

2012年12月13日 09: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為期兩天的兩岸專家學者“臺北會談”本月11日落幕,“認同”主題備受關注。海峽之聲12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能夠開創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與兩岸雙方以往的有效溝通緊密相關;當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兩岸雙方繼續進行有效溝通。

  全文內容如下:

  為期兩天的兩岸專家學者“臺北會談”本月11日落幕了,這樣的兩岸專家會談雖然不是第一次,但會談的時機,與會學者的規模、影響力、代表性以及會談中四濺的火花,還是讓這次會談備受關注。

  這次“臺北會談”的主題是“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無疑,認同和互信是這次會談的關鍵詞,幾個會談的子題也緊緊圍繞其展開。但是,從會談中,我們發現了另一個關鍵詞——溝通。多位專家學者的發言都或多或少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涵:溝通是強化認同和互信的途徑,通過有效的溝通才能增進了解、減少分歧,進而達到增進認同和互信的目的。

  我們也認為,兩岸能夠開創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與兩岸雙方以往的有效溝通緊密相關;當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兩岸雙方繼續進行有效溝通。同時,我們認為,兩岸雙方要有效溝通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健全溝通的管道。隨著2005年4月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國共兩黨恢復黨際交流,建立了國共平臺正式溝通管道。隨後,中共與親民黨、新黨也建立黨際關係。2008年6月以來,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商談,並已經形成制度化會談機制。這都是兩岸間目前的正式溝通管道。除此之外,兩岸已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民間交流空前熱絡,兩岸專家學者、智庫的交流互訪也更加頻繁,這些也都成為兩岸間必不可少的溝通渠道。然而,這些既有的管道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相互補充?新的溝通管道和機制是什麼?其實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尤其是,作為臺灣的另一個主要政黨——民進黨,至今未能與大陸建立正常的溝通管道,不能不説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當然,在這件事上,主要的障礙在於民進黨,怎麼辦,須由民進黨認真思考。

  二要豐富溝通的領域。本著“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目前兩岸溝通的內容多是經濟民生議題,但正如兩岸許多專家學者指出的,經濟對解決政治問題不可能發揮決定作用,在影響認同和互信上,經濟的作用有限。相反,如果政治問題始終不面對,將影響到認同和互信,進而影響到業已形成的經濟聯繫。因此,兩岸的溝通領域,不能僅僅局限在經濟議題,還要不斷向文化、政治以及軍事議題上拓展和推動。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此次“臺北會談”中,兩岸專家學者都呼籲,著眼民族整體長遠利益,兩岸要開展全方位的溝通對話,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可逆轉。

  三要完善溝通的方式。要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就要注重溝通的方式。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在閉幕致辭時説,“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進行溝通,增進理解,建立共識”。而在前一天的開幕致辭中,孫亞夫還説,他是“抱著善意而來,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而來”。此外,我們還注意到,不少學者都提出,要站到對方角度思考,要相互體諒、相互欣賞。我們認為,這些都道出了兩岸進行良性溝通的一些必要因素:要有耐心,既不急躁,也不懈怠;要抱持善意而非敵意;要心懷誠意而不心懷鬼胎;要相互體諒而不相互算計;要相互欣賞而不相互貶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做到這些,兩岸就能良性溝通、有效溝通、增進了解、擴大認同、累積互信。(海峽之聲 劉洪濤)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