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的未來和希望在哪?

2012年08月09日 09: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導報》今日針對島內人才發展和年輕人的現狀發表評論。評論指出,當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民眾活在希望之中,只要能讓大家相信明天會更好,任何體制都是安定的。但臺灣的未來和希望又在哪?思之令人憂心。

  評論摘編如下:

  5日,臺灣主管科學發展的“國科會主委”表示,臺灣已經面臨人才斷層,如果再不有所作為,臺灣將會死狀甚慘。言辭聳動,但卻發人深省。

  話説臺灣的“高考”,即基測和指考。過去,大家只要把最高教育主管當局核可的教科書讀好,再多加些補充教材,多多演練就夠了,不過,現在為了避免一試定終身,又有所謂的“一綱多本”,不同的版本讓各校自行選擇,學生都要有所理解,否則,後果自負。

  若從正面看,“一綱多本”下的意見多元或許不是壞事;但若由負面來看,問題是學生的課業壓力非但沒有減輕,反而使得年輕學子對於許多事情沒有定見。更可笑的是,臺灣的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在審查這些教科書時,其意見簡直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下面,筆者舉幾個例子,看看會不會笑掉大家的大牙。教科書寫“媽媽忙得如八爪章魚”,委員説“把媽媽講成動物,大不敬”,後來改成“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委員説“用動物已大不敬,比作昆蟲更糟糕”;寫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退件要改為東方故事;引用“狼來了”寓言也得抽換,因為“小孩説一次謊就夠了,怎可説兩次?”……

  坦白説,要擔任審查委員好歹也是大學教授或中高級以上的教育人員,看了臺灣有這樣的委員,想想又會有怎樣的學生?過去臺灣的大學只有20幾所,錄取率相當低,只有不到20%的高中畢業生有機會進入大學。現在臺灣有160多所大學,連6科總分只有7分的學生也能進入大學,難怪有人要説,在臺灣要考不上大學還真不容易。但也正因為大學氾濫,許多學生根本程度不夠也能進入大學,搞得大學文憑已不值錢。日前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的博碩士已經逼近100萬人,但學歷不等於能力,産學失衡、眼高手低的結果,他們的失業率已經將近50%,許多博碩士被迫隱藏學歷,高階低就,情況嚴重。

  展望未來,在全球化無法逆轉,少子化、老年化只會越來越嚴重,民眾薪水無法增加,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臺灣的困境在於找不到出路。當臺灣的民主發展已經走向民粹當道,當局沒辦法拿出一個健全的産業、人口及教育政策,朝野不斷對抗,公保、勞保、全民健保都有破産之虞,讓年輕人看不到希望才是問題的癥結。學界在研究、討論世界各地發展經驗時,最重要的結論就是,當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民眾活在希望之中,只要能讓大家相信明天會更好,任何體制都是安定的。但臺灣的未來和希望又在哪?思之令人憂心。(韋戈 臺灣時事評論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