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島內結構性失業問題隱藏社會不安

2011年10月08日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一則報導稱美國景氣不佳,失業率高達9.1%,而年輕人更慘,失業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很多大學畢業生學有專長,一樣找不到工作,成了經濟衰退浪潮中的輸家。臺灣《聯合晚報》2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地區也同樣面臨如此嚴峻的問題。

  評論説,臺灣青年看這則新聞,心有慼慼焉。此時此刻,大學新鮮人正睜大雙眼好奇探索校園之時,不少今年的畢業生恐怕心懷“學歷無用論”的怨懟,還在苦苦試投履歷表,屢敗屢戰。已經找到工作的人,説來算是幸運的一群,但拿到的初階薪水勉強糊口而已。有人只能打工拿時薪,有人扛著高額就學貸款要還,有人説想都不敢想結婚買房。 

  當然這波景氣衰退是全球性的,不能怨怪臺灣地區情況特別差,但臺灣薪資結構的慘狀事實上已延續太久。這10年以來,民進黨的“希望相隨,有夢最美”(後來被呂秀蓮承認“只是美麗口號”),看在年輕人眼裏,就算不是一場故意的騙局,恐怕頂多是空幻的海市蜃樓。前不久爆發的運動彩券弊案,當事人是碩士的銀行經理,聲稱不平薪水3萬多元(新台幣)卻不加薪才犯案,結果引發網路上一片唏噓之聲,有人竟深表同情。也可見,這股憤世嫉俗的情緒,已在年輕族群之間慢慢傳染著、發酵著。看看從美國華爾街的抗議者,到英國倫敦街頭一度的暴動青年,“年輕人是輸家”的現象的確隱藏著絕大的社會不安。 

  評論指出,結構性失業問題很棘手,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不管多麼天縱英明的領導人都在煩惱,沒辦法無中生有變出“牛肉”來。臺灣兩年前勉強端出“22K方案”,有人還責備干預市場,拉低青年就業起薪。但年輕人的問題特別值得關切,應儘量勿使在起跑線上就失掉信心,失掉向前跑的動力。也因此,當局和企業苦撐著的同時,應該針對“青年安心”的目標多施一點力,過去的住宅補貼、就業補貼、助學貸款補貼等等,雖各有得失,未必能竟全功,但考量青年安定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之一,社會應幫助年輕人多給一點跨步出去的機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