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故事:人才流失將喪失全球競爭優勢

2012年04月12日 11: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所謂的“臺灣故事”,是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引述一項針對臺灣人才移動的調查表示,臺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臺灣對於外國人才採閉關政策,同時臺灣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尤其是中國大陸,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  

  臺媒《中國時報》12日發表社論説,臺灣故事,過去所訴説的是勤奮、創新以及成功,但是最近在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的口中,卻成為負面的教材,引發了臺灣朝野各界熱烈的討論與深刻的反省。  

  尚達曼日前在公開演講中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重演“臺灣故事”(Taiwan story),新加坡對外國人才須持開放態度,人才如果流失,最後導致民眾所得下降,將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社論説,人才流出,如同才智流失,英文稱為brain drains,在國際競爭發展之際,各國和地區莫不競相爭取人才,可以有許多形式: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者不願低薪就業,希望在中國大陸找機會,這是人才流失;專業經理人在臺灣升遷碰到瓶頸、加薪碰到上限,遇到有新加坡公司招手,舉家遷往,這也是人才流失;大企業家為了減輕稅負,將投資重心轉移他國和地區,更是人才流失。  

  社論指出,美國雖然沒有積極具體的人才政策,但老早已經化為無形。大學、研究機構,乃至私人企業招攬人才,不考慮國籍,在華爾街與矽谷,滿眼望去儘是印度、中國面孔;而新加坡在香港回歸之前,曾經極力宣傳技術人才移民新加坡,掀起兩個城市人才大戰,競爭至今沒有停火。  

  在全球競爭環境裏,大家都希望創新,提高國家生産力,也擔心可能會落後,而此同時,全球有兩億人在自己出生國家之外工作居住,《經濟學人》週刊曾經主張一人一國的觀念已經過時,應該讓他們持有不只一本護照,換句話説,各國應該接受雙重國籍、甚至三重國籍。  

  雖然臺灣無須這麼極端,但是必須正視人才流動的現況,以及臺灣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正在爭取人才的事實。  

  社論説,臺當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臺當局“行政院長”陳衝表示,尚達曼在國際金融界是相當有名人物,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包括去年提議讓新加坡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是把問題看得長又深遠的一個人。而他所提到臺灣人才流失現象,“我們也注意到了,所以臺當局“行政院”有一連串育才、留才、培才措施”,尚達曼講的話很值得深思,他會請相關部會做為重要參考;趁這個機會,做更深入的檢討。  

  社論説,無可諱言的,過時的法令,與主管單位的管制心態,是目前造成優秀人才不肯聚集臺灣的主因;主管單位總覺得開放外部人才來臺,是否會搶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這個問題尚達曼很清楚地在演講中回答:“即使國內沒有外國人,我們仍要在其他地方與外國人競爭”,現在已經是全球化競爭的環境,國家就跟公司一樣,能否競爭發展,有個嚴苛的標準在那裏評量,你不爭取人才、鼓勵創新,就會被淘汰。  

  社論説,在法令方面,至今對在大陸大學中教學研究的臺灣學者,有關單位仍然表示回臺後會遭到處罰,這就好比未開放大陸投資前,恐嚇要嚴懲回臺的臺商一樣,這要怎樣吸引他們回來?這些學者有些已經是國際上赫赫有名,是臺灣一流大學求都求不回來的,有這樣的法令,只會增加臺灣爭取人才的障礙而已。  

  其次,臺灣無法吸引外國和地區人才的關鍵,就在於薪資水準過低。美僑商會的調查就顯示,雖然名目薪資與其他臺灣競爭對手不相上下,但是臺灣所得稅稅率太高,拿到手中的實質所得,比起他國和地區低得太多,這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問題,更何況臺灣人過去十多年的平均所得增長有限,如果再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大幅減少。  

  但是其實許多人是除了薪水之外,還考慮其他條件的,新加坡與香港目前是以移民、下一代教育機會等條件來吸引人才,臺灣生活條件其實比競爭對手要好得多,譬如考慮到下一代受教育的機會,不限于各地都有的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高等人才關心的是下一代有良好的學習中文環境,臺灣在這上面是全球一流的。  

  吸收優秀人才,應該是一個成功的臺灣故事,只要有足夠的規劃與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是可以做得到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