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2012台灣經濟:當局無奈用“保1”交卷

2012年12月20日 07:5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012年初的大陸臺商聯誼會上,馬英九在致辭時,對龍年的島內經濟表達了謹慎樂觀之意。如今的答卷不但民眾有看法,可能也出乎當局的意料。

  今年臺灣選出的年度字是“憂”。當局拼了一年的經濟,民眾有感沒感,“憂”字就是答案。油電價格雙漲、勞保破産危機、調整年終慰問金、推動開徵證所稅……歲末盤點,一樁樁一件件加起來,如同臺北冬日的寒流,讓民眾多了一絲涼意。馬英九連任伊始就遭逢全球性不景氣,在經濟政策上有時難免左支右絀,這一年的復蘇提振之路走得並不平順。固然有“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苦衷,但回首2012,撙節有方,開源何在?面對內憂外困,臺灣經濟如何克難前行? 

  出口依舊不容樂觀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公佈最新數字,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預估為1.02%,較8月預測的1.99%降低近半。“主計處”之前曾連續9次下調全年經濟增長預估值,由最初的4%以上至1.05%,被輿論形容為“九降風”。

  臺灣“中央社”援引“國泰金控”經濟研究團隊的預估,今年島內經濟增長率僅1.19%。自2000年以來,臺灣經濟年增長平均保持在3.8%左右,今年不僅民眾所得大幅倒退,守住1%增長率下限竟然成了首要課題,馬團隊因而被綠營稱為“保一總隊”(保安警察第一總隊的簡稱)。諷刺意味頗濃。

  受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等因素拖累,2012年臺灣經濟下行壓力都很大。“經建會”經濟信號燈自去年11月起連續亮出10個代表經濟低迷的藍燈。臺灣綜研院院長吳再益説,臺股成交量已長期呈現低迷,現在要創造全年1%的經濟增長率“何等不易”。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也表示,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經濟“今年很有可能難保1%”。

  “臺灣經濟正陷入有氣無力、動能不足的‘貧血式增長’。”臺灣統計部門專門委員梅家瑗説。“出口失血”是臺灣經濟前景低迷的主因。雖然9月臺灣出口、外銷訂單皆終止衰退、由負轉正,但前9月整體出口額同比下降3.9%,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據臺灣經濟部門的預估,2012年外需對臺灣經濟的貢獻率只有0.88個百分點,較上年大幅減少2.7個百分點。體現島內出口競爭力優勢的面板、記憶體、LED、太陽光伏等産業,虧損局面仍未改變,被島內媒體冠之為“四大慘業”。有反思聲音認為,在全球化的競爭格局裏,臺灣出口替代的低價優勢不再,又乏品牌創新或專利優勢,若情勢不變,在垂直分工中實難力爭上游。

  面對如此不利局面,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陳衝親自上陣信心喊話,表示將針對GDP增長的幾個元素一項一項努力,希望半年之內會有效果,“景氣會完全不一樣”。

  刪減公費“共體時艱”

  根據臺當局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元旦起,不僅勞保、公保費率雙漲,加上二代健保上路,民眾領到超過5000元(新台幣,下同)以上的年終獎金不僅要扣所得稅,還要被課徵一筆健保補充保費,上千萬勞工、公務員通通躲不掉。一名官員憂心忡忡地説:“很多人實質薪水倒退,要防止油電雙漲的民怨再來一次。” 

  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島內諸多攸關民生的經濟指標也開始出現惡化跡象。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73點,是2010年2月以來新低;物價水準8月份在“油電雙漲”及颱風等影響下增長3.42%,創近4年來的新高;失業方面,7月島內失業率上升至4.31%,在“亞洲四小龍”中最高;第三季度民間消費增長0.37%,是2009年以來同比最低。

  除了繼續抱緊“拼經濟”主軸,當局近期持續刪減開支,以應對經濟不景氣,紓緩民怨。從刪除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立委”自砍年度津貼每人80多萬元,到11月初馬英九和陳衝宣佈刪減1/4機要費、特支費,臺北市長郝龍斌、新北市長朱立倫也表態跟進,島內政壇流行“共體時艱”,“刪、砍”聲響成一片。倒是臺中市長胡志強有些異議,表示省錢是美德,但“國家的前途不是靠撙節而進步的”,重點是要擴大財富。

  除了開源做大蛋糕,分配好蛋糕擴大內需也是不錯的一招。對於市井小民來説,百物飛漲就是薪水不漲。除了“刪”聲一片,還要“漲”聲四起才好,只是這個漲,是漲薪水,不是漲物價。回首2012年,內需方面,預計對島內經濟貢獻率為0.25個百分點,較上年減少0.24個百分點。其中島內民間消費在物價上漲、股市低迷等影響下增速明顯放緩,預計全年小幅增長0.88%。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經濟無感的抱怨,馬英九依舊表示了堅定的改革和擔當決心。他説,臺當局推動建設會儘量讓人民有感,但也“不要陷入有感、無感的陷阱”,關鍵在於政策是否對臺灣長遠利益有好處。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