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幾大因素疊加導致臺灣人才流失

2012-10-18 09: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7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人才流失的原因。文章指出,薪資結構不合理、創業環境惡化、教育結構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産業空洞化和僵化的攬才政策這幾方面原因導致了臺灣人才的流失,因此要解決臺灣人才外流問題,必須是多管齊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流失帶來的社會衝擊。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之所以能在上世紀60年代邁進四小龍之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重視人才的培養,優秀的人才為臺灣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人才卻在不斷的外流,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臺灣人才流失已經嚴重影響其經濟的發展。臺灣“中研院”曾在2011年發表“人才宣言”,呼籲相關部門正視臺灣人才流失的現狀。根據臺灣“人才宣言”中的統計數據,過去10年來,臺灣合法居留的外僑約49萬人,外籍勞工約40萬人,白領階層及技術人員僅約2萬人左右,而每年自臺灣流出的人口則約2至3萬,其中白領階級佔絕大多數,臺灣儼然成為高層次人才的“凈輸出地區”。甚至新加坡當前已把臺灣人才流失作為其人才政策的一個反面教材。導致臺灣人才外流的因素很多,但具體來説,其主要由以下幾大因素疊加而至。

  一、臺灣薪資結構不合理。臺灣薪資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其薪資偏低,缺乏吸引人才的競爭力。臺灣薪資並不是一直低,只是薪資近10年來“凍漲”,加之CPI指數一直飆高,從而導致薪資縮水。與當前大陸的薪資相比,尤其是白領階層的薪資,大陸的薪資水準是臺灣薪資水準的1-1.5倍。可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在高薪資的吸引下,臺灣人才紛紛外走。較低的薪資水準,加之高企的物價,很多臺灣年青人以至於感嘆自己屬於“青貧族”。

  二、臺灣地區創業環境惡化。創業環境對人才的流動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創業型人才,這主要在於創業環境為人才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很好的通路。但是目前臺灣創業環境卻一直不盡如人意,首當其衝的是當前熱炒的房産與地産。過高的房價與地租讓大部分臺灣創業型人才外走周邊地區,尋找新的創業平臺。

  三、臺灣教育結構與社會需求不一致。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急速擴張,但同時又缺乏特色,由此導致許多畢業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紛紛逃離臺灣到周邊地區如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尋找新的就業渠道。另外作為臺灣技能人才培育的高職類學校,因缺乏“雙師型”老師而面臨生源不足。因此作為傳統教育的學校失效,而作為高職院校又面臨失能,教育結構的不適應導致臺灣人才輸送的動力不斷減弱。

  四、産業空洞化。在臺灣島內生産成本的大幅升高的背景下,許多企業紛紛將生産基地外移到大陸,由此出現産業的空洞化。産業空洞化不僅導致産業增長的萎縮、就業下降、內需不景,同時更為嚴重的是,産業的大量外移更是帶走了許多傳統技術工人以及部分創業型人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就不斷往大陸及東南亞其他地區外移。發展至今,臺原來大型的生産型企業基本都已將其基地移出,由此帶走的人才已使當局倍感頭痛。

  五、僵化的攬才政策。臺灣僵化的攬才政策主要體現在對流入其地區內部的人才存在過多的限制。具體來説,這些限制主要包括對工作經驗、工作薪資、工作時間、行業等。過多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其攬才、留才、育才政策的效果。

  總的來説,臺灣人才大量流失由多方面因素疊加而致。因此要解決臺灣人才外流問題,必須是多管齊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流失帶來的社會衝擊。(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