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有感經濟” 能否當月交卷

2012年10月17日 07:5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0月16日,臺灣“中研院”發佈今年臺灣經濟成長最新預測為1.52%。救經濟的呼聲又起。“臺灣經濟蕩到谷底”、“民眾痛苦指數持續飆升”……類似的“哀鳴”頻頻出現在島內媒體人和學者的筆下口中。臺灣經濟連續10個月亮起代表景氣指數低迷的“藍燈”,經濟不振引發島內民眾對馬當局支援度的連續下滑,能否有效救經濟、讓民眾“有感”成為擺在馬英九面前的首要難題。

  經濟一瘸一拐艱難前行

  臺灣經濟正一瘸一拐艱難前行。經濟不景氣民眾感受到的是就業市場的低迷和薪資的減少。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8月份失業率升至4.29%,創12個月來新高。臺“行政院主計處”9月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去年未滿30歲勞動者的平均所得收入甚至不如15年前的水準,臺灣出現了“青貧族”。

  10月10日,馬英九以拼經濟為主軸發表講話,向民眾證明當局確實對民眾愁苦“有感”。馬英九承諾未來會在改造産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等方面重點多做努力。與此同時,馬英九還要求臺“行政院”力拼“有感經濟”,在一個月內拿出成績單。

  “經濟問題是馬英九上臺執政後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曾是考驗馬英九能否連任的最大挑戰。”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接受採訪時如是説。

  2008年,島內實現政黨輪替,馬英九主打經濟議題被認為是其獲勝關鍵。民進黨執政8年,鎖島政策種下惡果,臺灣經濟在2001年出現50年來首次負增長,此後,“衰退”、“低迷”等負面詞語成了關鍵詞。因此,2008年“大選”中,經濟議題頭一次超越政黨惡鬥成為首要議題,而能否扭轉經濟衰退的危機也成為民眾對參選者的最大期待。

  馬英九上任伊始,打出“兩岸經貿牌”扭轉臺灣經濟。此後,兩岸經貿往來恢復並持續熱絡,大陸的廣闊市場向臺灣敞開……臺當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14日表示,ECFA簽署後,截至今年7月底,臺灣産品出口到大陸已節約4.08億美元的關稅。截至今年8月底止,大陸游客赴臺人數超過428萬人次,為臺灣帶來約合2167億元新台幣的外匯收入。

  16日,馬英九再度指出,兩岸關係發展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

  馬當局多管齊下拼“有感”

  島內曾有學者説,馬英九運氣不好。

  雖然“兩岸經貿牌”實實在在加溫了島內經濟,但馬英九2008年一上任就遇到金融海嘯,接著又有新流感、“八八水災”,而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爆發,國際經濟情勢嚴峻。臺灣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近日就表示,臺灣屬於“淺碟子”經濟體,具有明顯的外貿依存特徵,島內經濟成長緩慢受到大環境影響,不能太苛責馬當局。

  拼“有感經濟”,馬英九團隊也接連推出具體措施。

  15日,臺“行政院長”陳衝表示,“經建會”研擬推動臺商回臺投資方案,包括提供臺商低利貸款300億元新台幣,希望可以吸引資金回流,創造就業機會。“行政院”端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並將於11月公佈“自由經濟示範區”,開放多元産業進駐,讓産業投資有一個規制法令俱無障礙的環境。“行政院”還于10月起推出“一週一亮點”,第一個亮點是投入40億元新台幣打造發展高科技農業的“黃金廊道”。

  16日,馬英九表示,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仍然是頂尖的,呼籲民眾對臺灣經濟不必過於悲觀。拼“有感經濟”的系列措施,島內學者認為還是比較務實。像是“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因為預計可拉動臺灣經濟成長1%-1.6%個百分點而備受關注。有學者認為該方案有望改善臺灣經濟體質,又可兼顧促進經濟投資及振興出口。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