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臺灣失業率高企乃結構性失業所致

2012-10-11 08: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行政院總主計總處”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今年8月份平均失業率已飆高至4.4%,失業人數為50.2萬人,較7月份增加1.2萬人,為近年新高。華廣網10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失業率高企乃結構性失業所致,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全文摘編如下:

  據臺灣“行政院總主計總處”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今年8月份平均失業率已飆高至4.4%,失業人數為50.2萬人,較7月份增加1.2萬人,為近年新高。其中臺灣青年失業率高達13%,如按教育程度來看,今年臺灣地區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5. 84%,大專生生失業率4.92%,皆高於臺灣平均失業率,高學歷人員就業情況持續惡化。有報道稱,臺灣大學生因找不到工作,紛紛到澳洲從事屠宰、礦場、百貨商場內的苦力工作。失業率高企,加之島內工資“凍漲”與CPI指數飛漲,使得百姓對馬英九當局批評聲四起,同時以民進黨為首的“在野黨”也是借題發揮,大肆宣揚要“倒閣”,逼得馬當局坐立不安。

  目前島內對馬當局不滿情緒沸騰,但這裡首先要清楚臺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從而理性對待。其實從今年年初以來,臺灣失業率持續攀升,是多方面因素疊加而致,但主要為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往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和代價,其持續時間長,但是還屬於可控範圍內的失業。具體來説,臺灣結構性失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臺灣當前的産業升級與轉型。在臺灣“黃金十年”的發展計劃中,其未來産業的發展方向是全球資源的整合者與技術的提供者。因此在這一發展目標的導向下,臺灣目前加緊産業升級轉型,從而為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釋放空間。但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産業發展方向的變化,從而導致其對社會勞動力的需求結構包括工種、技能、技術、知識、經驗等發生了變化,而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相應發生變動而引起了大量的失業。

  二、臺灣勞動力年齡結構與勞動力市場中的需求結構不一致。臺灣因其社會低生育、社會“少子化”問題突出,目前已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並有加速趨勢。一般來説,在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的需求方往往要求年輕化、高學歷的勞動力,而臺灣的社會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後備年輕勞動力不足,同時年齡偏大的勞動力又找不到工作,由此出現大量失業的勞動力。

  三、季節性因素導致的勞動力供需結構失衡。到8月份,臺灣失業率達到近年新高,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尤為明顯。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在於,臺灣各大高校畢業生大都在6、7、8三個月中畢業,涌入到人才市場,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中的供需結構失衡,出現大量的失業者。季節性失業率的變化,一般持續的時間較短,市場調節基本上可消化掉處於暫時失業的勞動力。

  四、産業結構的空洞化導致人才需求的萎縮。臺灣勞動力密集型的代工生産方式曾為其發展帶來了動力,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地區內部生産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的大幅提升,促使許多企業紛紛將其生産基地轉移到大陸來進行生産。由於生産基地的外移,同時地區內部産業升級更新又難以吸引外移産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從而致使其地區內部大量失業勞動力出現。

  五、教育結構與市場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不協調。臺灣教育水準在世界上處於前列,尤其是其完善的社會職業教育體系,這都為其社會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力資源,但是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轉型、技術升級以及産業結構調整,其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也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其中的問題也越加明顯。就學歷教育來説,臺灣各學校專注于傳統教育模式,而忽視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另就職業教育來説,生源的萎縮、師資力量的不足、投資的不足等導致職業教育不能發揮其社會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作用。因此可以説,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結構的不協調,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臺灣社會失業率的提升。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臺灣失業率的飆高,主要為結構性失業。這種失業類型很多時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因此不管是當前臺灣哪個政黨執政,在其社會轉型、産業升級過程中,都會有這一遭,區別可能只在於失業率的高低程度而已。當前臺灣民眾對馬當局滿意度跌到低谷,估計是這連續幾個月CPI指數高漲、加之“工資調整案”未獲通過,幾個“民憤點”的疊加加劇了民眾的不滿。知道臺灣失業率高企的原因後,臺灣老百姓也許會冷靜很多。目前臺灣老百姓要做的事情不是抱怨,而是如何督促馬當局採取措施努力降低失業率,這才是關鍵。(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