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世代間淪落現象考驗臺灣年輕人

2012年10月12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探討當前經濟環境下,如何讓臺灣擺脫“世代間淪落現象”。文章指出,臺灣正存在世代間淪落的現象,若持續惡化下去,年輕人前途堪慮,進而造成臺灣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此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當局及成功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付出。

  社論摘編如下:

  年輕人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一個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以目前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臺灣是否還能培養出下一個王永慶、張忠謀或郭臺銘等成功的創業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深具挑戰性與困難性;至於臺灣是否能夠栽培出如比爾蓋茨、喬布斯般對全球人類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遙不可及。在臺灣,現在年輕一代所接觸與能夠發揮的經濟社會環境比上一代差,而且有愈來愈下降的傾向,因而産生世代間淪落的現象,現在可真是時代考驗年輕人。

  如何挽救此一傷害臺灣競爭力的負面因素?必須先了解年輕人的特質。這一代年輕人有著改變與突破現狀的潛在特質,但卻被僵硬的行政、教育與法規架構所束縛,因此如何將年輕人的特質轉變成創意、創業思考,進而往商業模式演化,成為臺灣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

  有愈來愈多的成功企業家捐財産成立基金會,我們建議透過具公信力的機構,連結成功企業家的創業經驗與他們成立的基金會,共建“創意創業推廣平臺”與新創産業投資基金,定期舉辦創業創意競賽,挑選具有商業化與競爭潛力的計劃與團隊,並投資資金扶植新創幼苗,以及培養、灌輸創業經驗與經營方法,讓新創企業比原有企業有更高附加價值,開拓海外新市場。簡而言之,上述構想就是要成功企業家貢獻心力、知識,“捐錢又捐腦”地培育下一代創業者,這是一項志業,也是發揮社會企業功能。

  雖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有鼓勵各大學創建育成中心、許多大學也成立創業創意或創新學程,然而大學教師與産業發展連結程度日漸低落,而學程本身無師資編制,兼任教學工作的老師大都缺乏創業經驗與直接研究成果,成效是否與設立目標相符?同時,課程設計缺乏文化社會元素,似仍走過去只重技術的老路。唯有在了解文化社會元素,方有影響眾人的創意,再透過技術創新,將産品或服務展現出來。雖然目前有零星創意創業競賽,但是效果僅止于競賽,而缺乏演進、深化之創業扶植功能。

  另外,青輔會與相關單位合作推出青年創業貸款,仍屬創業創意的片面功能與杯水車薪效果。而推動臺灣産業升級的工研院,在目前産業需要軟實力的根基,發揮多大的成效?“經濟部”推動成立商研院,受限於人力與資源,是否能夠達成當初設立的期望?要解決目前臺灣世代間淪落現象,必須跳脫上述片斷、缺乏整合的機制,連結成功企業家的創意創業推廣平臺才有立竿見影與深化産業轉型的功效;再透過此一平臺帶動各大學創業創意學程與育成中心,加速人才培育與創業成效。

  臺當局習慣以技術創業來帶動經濟發展,使臺灣陷入苦情代工、海外生産的困境。目前需要創意創業思維,以文化為本、技術為用,當局需要“文化部”技術與商業思維、人才,而開拓華人巿場也需要主管大陸事務部會的參與,因此“行政院”要有整合文化、經濟、科技、兩岸的指導單位,推廣文化創意設計産業,在全球華人市場搶佔一席之地。未來臺灣經濟轉型非僅止于扶植特定産業,而應該培養年輕人創意創業能力,讓附加價值之提升與創造,有著遍地開花之功效,強化臺灣競爭力、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與就業品質,進而提升整體薪資水準。

  目前臺灣正存在世代間淪落的現象,若持續惡化下去,年輕人前途堪慮,進而造成臺灣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此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當局及成功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付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