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全力匡正臺灣經濟結構 彌補八年缺失

2009年12月04日 10:12: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4日社論指出,歷經金融海嘯帶動全球經濟大衰退的衝擊,為因應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經濟的劇變,主要國家及地區經濟結構勢必要作大幅調整,臺灣亦不能例外。
  
  為把握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除深入研究國際經濟今後可能發生的變化,更應了解臺灣過去八年經濟結構所遭受的重大扭曲,以為改進的依據。
  
  一是過度依賴出口及出超(外需)的擴張──過去八年由於民進黨當局以意識形態治臺,導致投資環境急速惡化。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全盤修正的“民眾所得”統計顯示,過去八年(2000-2007)實質固定投資平均每年僅增加0.6%,幾呈停滯。因此為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及就業增加,對出口的依賴加深,出口占GDP的比重,自1999年的49.2%,至2007年躍升為70.2%;以致在此波經濟大衰退中,臺灣出口大幅衰退,嚴重衝擊整體經濟淪為2.53%負成長。
  
  社論指出,由於過去八年實質固定投資幾呈停滯,致使島內需求每年僅增加2%,與前八年(1992-1999)每年增加6.2%比較,不及其三分之一。不僅拉低經濟成長率,更使島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降至44.2%,其餘一半以上的55.8%,靠出超的擴張,導致經濟失衡的擴大,經濟成長的不穩定性加深,亦帶來通貨膨脹及新台幣升值的壓力。
  
  二是産業過度集中發展少數高度依賴出口的産業──過去八年當局全力支援兩兆雙星産業(半導體及面板)發展,而該等産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産品及光學製品)産出80%以上靠出口,亦是此波出口衰退最嚴重的産業。而且該等産業是高度資本密集産業,近年來所動用的投資高佔製造業總投資的70%以上,而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只佔製造業的42%,所雇用的員工更少,祇佔28.8%,所繳的間接稅更不及5%。而其投資的生産設備幾九成靠進口;除顯現近年來當局所推動的設備製造業發展效果不彰,該等産業更是製造業中産業關聯效果最低的産業之一。因而該等産業近年來的貢獻,遠落在其動用資源比重之後,今後長期何以為繼?
  
  三是出口産業依賴進口比重大幅提高──出口占GDP比重大增,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及半成品依賴進口的比率也大增。依據産業關聯表分析,2006年比1996年增加的出口額中,60%耗于進口,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僅佔40%。顯示多年來當局推動的關鍵零組件産業,趕不上出口快速增加的需求;辛勤拓展出口,一大半為他人做嫁,出口增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反而降低,顯然産業結構出了大問題。
  
  四是服務業發展進度相對落後──過去八年服務業發展增加雇用的員工,雖為總就業增加的主軸,但其勞動生産力平均每年僅增加1.8%,不及工業增加3.9%的一半;致使服務業所創造的實質附加價值,佔GDP的比率不增反降,自1999年的68.9%,至2007年降為67.2%。而且臺灣服務業國際收支一向是入超,即使近年來三角貿易收入增加,不僅仍然入超,且服務業海外收入趕不上商品出口的增加,有相對萎縮的現象,與韓國、新加坡比較,也落後許多。顯然服務業增長緩慢是拖累經濟成長減緩的關鍵所在;此與過去當局號稱全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政策背道而馳,是執行不力抑或方向不對?
  
  社論最後表示,總之未來經濟發展與結構的調整,絕不是“總統府”財經月報時,幾位“財經首長”頭痛醫頭的泛泛討論就可決定。必須事先指定專人深入檢討,然後衡酌島內外經濟情勢可能的變化,再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所具備的條件,研擬全盤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初稿,邀請産、學界代表與主管單位公開共同討論,待獲得結論後再由“行政院”核定,貫徹實施。如此,方可避免錯誤,降低阻力,順利推動。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