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期待一個勇於面對民怨務實解決民怨的臺當局

2009年11月24日 08:53:00  來源:
字號:    

  臺“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指示“研考會”票選庶民“十大民怨”,並要求各“部會”分別提出三、五個符合人民期待的方案,從興利除弊、消除民怨方向著手,落實“庶民經濟”認知概念及具體做法。此議提出,立即在島內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臺灣《中華日報》24日社論指出,臺當局能夠疾民所疾、苦民所苦,理當贏得民眾喝采,但外界對此卻評價不一,褒貶互見。有媒體或謂“十大民怨多半隻能傳達儀式性的功能”,徒具“形式主義”;或謂“民怨無需外求,官員根本就應知道”;或認為“單就調查民怨的過程,至少就會多出一怨來”。

  社論認為,媒體的批評固然不無道理,卻有欠公允。平心而論,吳敦義主要是針對各“部會”提出的“改善庶民行動方案”,洋洋灑灑200多案,面面俱到,實則面面不到,所以要求各“部會”在十幾二十項中篩選3到5項“最有急迫性、短期能看出成果”的方案,內容應該是老百姓關心的民生問題,而不只是當局關心的議題。吳敦義並舉例:老百姓的土地一旦被劃入東北角風景區範圍,等於判了死刑,不能使用不能更新,也不能蓋房子。

  無可置疑的,吳敦義的思維基礎是希望政府機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問題,希望官員深切了解,民眾到底需要什麼?抱怨哪些問題?所以“十大民怨”也好,“十大興利”也罷,其目的都在興利除弊。如此用心良苦,自然不應苛責。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民眾抱怨的事情,往往因為身分、年齡、性別、居住地不同而有差別,當局既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則應選擇大多數人同感不便或同聲抱怨的重點來解決;因此,票選“十大民怨”或許方式上有待商榷,但立意應該相當良好而無可厚非。

  社論也説,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得不坦然指出,在年底選舉逐漸白熱化之際票選“十大民怨”,在時間上確實有待斟酌。因為要民眾票選“十大民怨”,無異喚醒民眾痛苦的回憶;何況,若不能在選前及時解決這些民怨,不啻提供在野黨攻擊執政黨最好的素材,對執政黨而言委實得不償失。

  因此,可以確定吳敦義的構想基本上並非選舉考慮,也不是所謂的政策利多,其著眼點完全從解決人民疾苦出發,縱使因而墊高民眾對執政黨不滿的情緒,也在所不惜。社論認為,這種以民為本、以民為重的執政態度,的確是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所欠缺的,這正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的差異。

  社論最後説,正因如此,雖然各界對票選“十大民怨”的做法不無意見,但我們仍然樂於支援,希望各“部會”官員從而深切體悟“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把民眾的小事當成政府的大事,積極解決民眾所關切的問題,更要主動探求民隱民瘼,不要等到民怨沸騰,才展開“滅火”工作。此外,我們也深盼民意代表議事問政,能抱持為民眾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嘩眾取寵,甚至作秀鬧事。“十大民怨”之票選旋可見真章,有道是“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民怨不可積”,吳敦義“內閣”應儘速解決重大民怨,同時要讓各項施政作為更貼近民意、體現民意。我們深信,一個勇於面對民怨、務實解決民怨的當局,絕對比文過飾非的當局要好。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