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經濟景氣回春 馬當局政策漸展成效

2009年11月25日 16:00:00  來源:
字號:    

  當前全球經濟景氣正在回春,我們正在脫離金融海嘯造成的困境,外銷訂單、工業生産以及失業率等數字均令人滿意。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5日發表社評説,最近臺當局公佈的幾個統計數字,包括外銷訂單增加、工業生産正成長以及失業率開始下降等,皆顯示全球經濟景氣開始逐漸回春,臺當局拼經濟的效能逐漸顯現。值此時刻,希望朝野與民間能同舟共濟、繼往開來,共同支援臺當局振興經濟的政策,為臺灣開創二次經濟奇跡。

  社評説,10月份臺灣外銷訂單總額為3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4.4%,這顯示全球消費市場逐漸開始復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81億美元,成長19.6 %;美國71億美元,成長0.7%;歐洲60億美元,負成長10.2%;日本38億美元,成長6.9%,可見中國大陸、美國仍然是臺灣的主要出口市場。臺當局有必要持續對這兩地區的出口暢旺,為臺灣的經濟成長注入源頭活水。

  在工業生産方面,10月份較去年同期成長6.6%,其中製造業成長8.0%,而製造業中的化學、資訊電子更分別成長17.9%與12.2%,顯見因全球經濟景氣回春而帶動島內的工業生産。

  在失業率方面,10月份失業率為5.96%,較上月降0.08%,就業人數為1,031萬人,較上月增加3萬2千人;失業人數為65萬3千人,較上月減少8千人,其中初次尋職失業者與因季節性或臨時性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均減少3千人,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亦續減1千人。這也顯示臺灣失業率因全球經濟景氣回春而開始呈現好轉現象。

  社評説,自馬英九去年5月就職以來,臺灣隨即遇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強烈衝擊,經濟立即陷入低迷,但是馬當局並沒有因為金融海嘯而亂了陣腳,按部就班,依照馬英九的競選政見,在兩岸經貿上實施各項開放鬆綁政策;另一方面則依據經濟專業推出各項應急措施,以度過金融海嘯的衝擊。如今在全球經濟景氣逐漸恢復下,馬當局實施的各項政策開始逐漸展現成效。

  需要兩岸協商的開放部分,截至目前為止,兩岸一共進行3次“陳江會談”,簽署9項協議及發表陸資來談一項共同聲明。在兩岸空運直航方面,目前建立3條雙向直達航路,不必再繞經香港與其他飛航情報區,大幅降低兩岸飛行時間及成本。在海運直航方面,兩岸海運不須再經石垣島或香港灣靠,平均節省航行時間約16至27小時,節省成本約15-30%,第三地簽證費可年省12億元新台幣。

  在大陸觀光客來臺方面,從去年7月18日開放至今年9月止,大陸旅客來臺觀光共有47萬人次,為臺灣創造了約新台幣310億元的外匯收入。其他在郵政、食品安全、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等也已實施,兩岸人民也都享受到成果,同時也大幅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

  在“操之在我”的部分,馬當局鬆綁及開放的政策有:開放人民幣在臺掛牌兌換、全面開放小三通、鬆綁五大兩岸金融措施、放寬基金投資涉陸股之海外投資比率、放寬企業及個人投資大陸金額上限等,其他鬆綁即開放政策則在陸續推出中,這些政策去除過去人為的限制,大幅釋放臺灣企業及人民的活力。

  同時也由於兩岸關係改善,臺商開始願意回臺上市,如旺旺公司,並在臺灣成立營運總部;而外商也開始在臺成立亞太營運中心,如DHL斥資2億1千萬美元在桃園國際機場設立運務中心。在外資、陸資及海外臺資陸續涌向臺灣的狀況下,一旦全球經濟開始回春,臺灣經濟發展當然充滿活力。

  社評最後説,當前全球經濟景氣正在回春,臺灣正在脫離金融海嘯造成的困境,外銷訂單、工業生産以及失業率等數字均令人滿意,值此時刻,我們誠摯呼籲在野黨與馬當局齊心合力,好好掌握這波景氣回春的契機,為臺灣經濟開創二次奇跡。同時我們也希望朝野能凝聚內部共識,讓兩岸關係能朝最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的方向邁進,這才是臺灣未來經濟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