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面對經貿挑戰 臺灣要明確“為何而戰”

2014年12月01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九合一”選舉揭曉,執政的國民黨慘敗,雖是地方選舉,卻也顯示馬當局六年多的執政績效,完全未獲多數民眾肯定。臺灣《經濟日報》30日社論指出:選舉激情過後,必須迅速重新整理心情,來面對近年來變化多端的經貿挑戰。

  社論説,過去一年,韓國陸續完成與加拿大、澳洲的自貿協定(FTA),而中國大陸除與韓國的FTA完成實質談判外,也簽署了與澳洲的FTA,又在亞太經合會(APEC)的領袖宣言中,提出了亞太自貿區(FTAAP)的行動路徑。這些如失控野火般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未來一年可能只會加速。美國國會改選結果,共和黨取得多數地位,由其過去支援自由貿易的立場研判,使得明年上半年通過貿易推廣法案(TPA),正式授權奧巴馬政府在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可能性大增。

  臺灣無論大小企業,幾乎都以出口為主,再加上貿易順差對經濟及就業的重要性,很難置身事外。雖然臺當局不斷疾呼要重視,但社會卻都冷眼相對。這種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形,對臺灣非常不利,而且一來一往之間,各界對不能加入區域整合的衝擊與影響,愈來愈模糊而無所適從。

  除了兩岸關係的風險外,外界對臺當局極力推動加入區域整合的質疑,大致可歸納為“為何而戰”及“如何應戰”二個層面。對於為何而戰的質疑,一方面來自於臺當局常搬出韓國、日本甚至中國大陸都完成了十數個FTA,來説明臺灣必須加速。另方面來自於過於強調FTA的利益或不加入的衝擊,給外界一種FTA就是逆轉勝妙方的觀感,但許多意見指出,FTA又不是積點數、趕流行,為何韓國簽臺灣就非得加入?再者,産業競爭力是靠品質、創新、價格及服務,FTA並非萬靈丹;韓國簽了FTA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幫助。

  這些質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很容易取得民眾的認同,連産業都似乎有些動搖,這意味著臺當局政策的思維與論述,必須有重大的調整。事實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原本就不是因為韓國簽所以臺灣要簽,而是要讓新産業能夠衝出頭,舊産業能老店翻新。換言之,從兩岸協議、FTA到TPP,都應該是落實産業政策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為簽而簽。

  臺灣下世代的産業政策為何,是個大哉問,需要好好談,但無論其內容,落實産業政策的工具很多,包含輔導、獎勵、租稅誘因,研發移轉等,自然也包含洽簽FTA與加入區域整合。這些工具各司其職都有不同功能,理應互相搭配裏應外合,方能發揮最大效果。對於FTA及區域整合而言,推動思維也須結合産業發展方向。例如對製造業來説,有些産品的成敗關鍵確實在關稅,但其他則可能更重視技術的領先或能否及時上架。對服務業而言,市場開放不止是為了讓業者走出去,更要注重把消費者、資金與技術“帶進來”,才能留住産值與就業。

  以很多人質疑自由化程度不高的中韓FTA為例,因為韓國要發展文創擴大韓流,所以在中韓FTA納入廣播、電視及動畫的合拍合製約定,以及強化對音樂電視的智財權保護條款。韓國要大力推動美粧美容産業,就爭取檢驗檢疫的簡化及縮短時間。韓國要衝電子商務,就爭取了電子商務專章,以及700美元以下小額商品免附原産地證明待遇。韓國要促進營造、金融保險等發展,也成為中韓FTA的重點,又在其與美國、歐盟的FTA中,接受了許多法規及體制改革的義務,作為推動內部革新的動力。這些都是契合産業政策思維下的結果。如此才能一推一拉,落實産業發展政策。

  回到臺灣,社論提醒,目前無論是兩岸協議或加入區域整合的論述中,産業發展思維的味道過淡,過於強調抗韓抗日的需要。未來,無論臺當局或地方執政,在朝或在野,都應調整順序,以産業政策作主軸,才能研判不同FTA間的談判重點,更有助於凝聚“為何而戰”的共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