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九合一”,國民黨輸給了自己

2014年12月01日 07: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11月29日選舉結果出爐後,柯文哲團隊歡呼勝利(上圖),連勝文團隊向選民鞠躬道歉(下圖)。本報記者 李煒娜攝

  11月29日,臺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投票結果出爐,藍綠執政板塊出現大幅變動。全臺22個執政縣市中,國民黨的席次從原來的4都11縣市,變成1都5縣;而民進黨的席次則由原來總共6個縣市翻倍至13個。29日晚上開票結束,臺“行政院長”江宜樺即請辭並獲准。晚9時,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召開記者會,坦承“遭遇極大挫折”。

  “柯文哲現象”

  “九合一”選舉中,臺北市的戰況一直備受關注,直到民調停止前,兩邊的勢力消長都還有想像空間。然而,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開票一路領先,時間走到晚上7點左右,勝局已定。

  臺北一向是藍營的鐵票區,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很是意外”。11月30日《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柯文哲現象”的背後,説明臺灣社會已來到跨越藍綠、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尤其是“人手一機”,網路世界不再是虛擬。柯文哲突破傳統的組織框架和文宣包袱,成功激發了年輕人參與熱情。無論如何,從臺北點燃的“柯文哲現象”,是一個值得各方好好咀嚼的新課題。

  有國民黨人士坦言,“虛擬戰場被打趴”。國民黨選戰策略還是傳統黨務系統的打法,訴求老套又沒創意。雖然“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及行政系統成立了網路及新媒體部門,試圖爭取網路族群支援。但是縱觀選舉過程,國民黨的候選人大多不懂得運用網路為自己的選戰加分,基本只流於形式。網路戰場一面倒處於劣勢,是國民黨在首投族、年輕及中間選民全面崩盤的主因。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鄭重進一步指出,“柯文哲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民眾對藍綠兩黨長期以來用藍綠身份和“統獨”認同綁架政治的反感。柯文哲競選之初,就以超越藍綠、結束政黨惡鬥為宣傳主軸,契合了民眾的心理,也打破了選民藍綠二分的政治思考,説明非藍非綠、不要藍也不要綠的大量中間選民,成為決定選情的關鍵。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