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選舉報導 臺媒檢討自身怠惰與失職

2014年11月28日 15: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明天就是臺灣“九合一”選舉的投票日。臺灣《中國日報》發表評論説,有投票,當然就會有選舉結果。然而,選舉有了結果,卻並不表示,這個社會,已經能夠相當高品質地實踐民主選舉程式,問題的關鍵,在於媒體處理選舉新聞的方式,仍然進步有限。

  選舉的目的為選賢與能,這是人人皆知的理想。問題是,當每位候選人都説自己是為民服務的最佳人選,而且都洋洋灑灑提出一堆政見時,選民要如何分辨孰為賢能?媒介依賴理論指出,民眾遭遇重大社會事件時,往往要依靠媒體的指引,決定行動方向。

  像選舉這麼重要的事情,媒體當然應該發揮指引作用,透過採訪學者專家及地方意見領袖,為選民闡釋候選人政見的涵義,並分析政見實施的可行性及實施後的利弊得失,好讓選民獲得投票時的參考資訊。然而,遺憾的是,在選舉新聞中本該是最重要的這個環節,卻也是媒體在選舉新聞中表現最弱的一環,這實在是媒體的怠惰與失職。

  疏于剖析政見之外,部分媒體在選舉過程中,為達政治目的,在新聞報導中刻意偏袒特定候選人,不但給予較多報導篇幅,也配合候選人陣營的政治操作,對其對手用具有暗示性的報導框架誣陷,是行之多年、每下愈況、於今尤烈的媒體失衡。至於不盡力查證候選人的相互指控何為真假,甚至隨便引用網路中不負責任的傳言或意見,更是媒體在選舉新聞與評論上的嚴重倒退,對選民的誤導,莫此為甚。

  其次,每到選舉季節,選舉民調結果,都是顯要的新聞報導題材。然而,除了極少數受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工作者外,大部分的記者和編輯的民調素養還是沒有進步,不了解在運用抽樣調查結果推估選民整體投票意向時,必須考慮到抽樣誤差範圍後,才能推估候選人民意支援度的差距。

  而大部分的新聞工作者也太過強調單一民調的選情預測能力,忘了在競選過程中,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瞬間影響候選人的聲勢,更忘了臺灣的選舉,往往決定於投票前最後幾天,乃至選前一日的事態發展。因此,太過強調選舉民調的重要性,便凸顯出媒體對臺灣選舉特色的了解,並無長進。

  此外,在這次“九合一”選舉過程中,媒體太過注重6個直轄市,特別是臺北市及臺中市選情,而對其他類別地方公職人員的選情較為忽視,使許多選民在面對這為數眾多的候選人時,既不了解老將過去有何表現,更不清楚新秀到底有何長才值得選民支援。報導失衡至此,是選舉新聞的另一缺失。

  選舉新聞該如何報導,當然沒有標準答案;然而,媒體能不能大公無私地善盡社會責任,為選民提供投票前深思熟慮的重要參考資訊,卻是對選舉新聞必須要有的檢驗標準。畢竟,媒體進步了,選舉品質才有可能不斷提升。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