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迎接臺灣經濟的明天 除了改革更需開放

2012年06月29日 09: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載社評表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臺灣如果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沒有雙向開放的心態,一切根本是緣木求魚。當局應該採取協助轉型升級或者補貼轉業的措施,並且積極與業者和全民溝通,讓民眾了解,只有開放,只有迎向全球的競爭與挑戰,臺灣的經濟才能有明天。

  全文摘編如下:

  “改革開放”這四個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已無可動搖,提出這四個字的鄧小平,也因此有其歷史定位。放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來看,“改革”是對內的,是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開放”郥是對外的,要把中國的大門打開,不僅走出去,也讓世界進入大陸。可以説,“改革開放”四個字讓大陸在30年的時間脫胎換骨,讓人刮目相看。 

  對臺灣人來説,這幾十年早就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往前邁進了。經濟、社會、政治的改革,從未間斷,即使到現在,政治人物還是喜歡把“改革”兩個字挂在嘴上。至於開放,臺灣民眾似乎也早已習慣,因為臺企早在1970年代開始,就提著手提箱繞著地球跑。事實上,臺灣在2002年也已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然而,我們如果真正檢視,臺灣真的“開放”了嗎?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美國在臺協會處長司徒文日昨在演講時指出,臺灣加入WTO、實施自由貿易已屆滿十年,但“臺灣這十年來做了什麼?”這個質疑,希望能夠讓臺灣民眾驚醒,我們所謂的開放,其實是要求他人對臺灣開放,卻害怕臺灣對世界開放。 

  這幾年來,臺灣在與其他各國及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上,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中的原因也與臺灣對“開放”的保守心態有關。所謂開放,必然是雙向的,不可能只要求別人開放,也不可能只要求對臺灣的優勢産業開放,而對臺灣的弱勢産業保護。簡單地説,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臺灣如果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沒有雙向開放的心態,一切根本是緣木求魚。 

  我們以ECFA為例,在簽署的過程中,民進黨的抗議其實就是一種拒絕開放的心態。由於民進黨的抗議,當局甚至於做出絕不再開放大陸農産品進口的承諾,而這樣的承諾與世界貿易組織的精神有違。我們也發現,在野黨很容易利用弱勢産業來鼓動民粹式的抗議,而讓當局裹足不前。 

  無可諱言,在開放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弱勢産業或不具競爭力的産業面臨極大的挑戰,但這是我們為了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事實上,保護不具競爭力的産業必定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區,也是對消費者不公平的措施。對廣大的消費者來説,本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的貨品,卻因為當局的保護而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 

  當然,當局不應放手讓這些不具競爭力的産業自生自滅,應該採取協助轉型升級或者補貼轉業的措施,並且積極與業者和全民溝通,讓民眾了解,只有開放,只有迎向全球的競爭與挑戰,臺灣的經濟才能有明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