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迎接老齡社會 臺灣擬建完善長期照顧制度

2012年04月11日 14: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1日發表社論説:臺灣步入老人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伴隨而來最急迫的課題,就是對於數逾60萬的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而在本地看護人員供應不足且又價格昂貴的情況下,聘請外籍看護人員蔚為風潮。從而有關申請外籍看護人員依憑的“巴氏量表”是否過嚴,讓老人安養難上加難,在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之妻陳嘉君與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先後公開主張應放寬聘雇外勞看護的限制,顯示這不只是家有失能長者的切膚之痛,更且是一個牽涉廣遠的公共政策議題。  

  首先有待檢討的,厥為圍繞“巴氏量表”是否規定過嚴、不切實際的探討。“巴氏量表”原來是做為評估病人復健程度之用,臺當局“行政院勞委會”于2000年引進作為病患能否聘雇外勞看護的指標。從制度化的角度來看,有指標總比漫無標準,任由主管官員自由心證為佳。但實際操作的經驗,臺當局對外傭的諸多管制,卻被批評是當局管不了,民眾用不到,勞工沒保障的“三輸”結局。就這一點來看,包括臺當局“內政部”、“衛生署”與“勞委會”的確有必要好好檢討改進,而不是抱殘守闕任令民怨燎原。  

  進一步檢析主管官署之所以堅守“巴氏量表”陣地,一定程度上與擔心一旦全面鬆綁,將重蹈過去不少民眾假替父母申請看護外勞之名,行替自己找家庭幫傭甚或是充做産業外勞之實,進而衍生外勞不堪超時工作大量逃跑的情事之覆轍。另外,主管官署也顧慮放寬外籍看護人員申請門檻,可能引發勞動團體抗議擠壓本勞工作機會,其結果自然是一動不如一靜。  

  不過,即使主管官署前述的擔心、顧慮可受公評,現行規範是否過嚴有檢討改進的空間。但是在臺灣外籍看護最大來源國的印尼宣佈2017年起不再輸出女傭,泰國也有類似宣示後,臺灣想要倚賴相對廉價的外籍看護人員顯然已非長久之計。因此在爭議是否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的同時,有識之士都同意,建立臺灣自體的完善長照制度才是治本之道。  

  社論説,談到臺灣長照制度的建構,臺當局“衛生署”其實從四年前即已正式試辦“長照十年計畫”。4年下來接受服務者近10萬人,服務涵蓋率較開辦之初已成長了9倍。但是主管官署這項沾沾自喜的政績,換來的卻是臺灣“監察院”于上周通過彈劾案,直指臺當局的十年長照計畫欠缺配套措施,推估長照需求人數不符實際,宣導也不足。姑且不論“監察院”委員于十年長照試辦期間就批評績效不彰是否過於嚴苛,但是面對臺灣已經快步邁入老齡化社會,主管官署推出的十年長照計畫不只規模上無法滿足全體失能老人照護的需求,更有經費不足、法制不全的缺失。整體以觀,臺灣“監察院”欠缺完整配套措施的指責,也並非無的放矢。  

  其實,社論説,臺灣主管官署也並非不知道目前試辦的十年長照計畫並不能滿足島內民眾的需求,更何況島內長照服務的需求量放眼未來只會不斷增長,因此要建構一個量足質佳的長照體系,一方面是要加速“長期照護服務法”的工作,“立法”的速度與品質對於長照體系的法制化將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另方面主管官署規劃中的以長照保險制度取代目前試辦中的長照服務體系,自然也應循序漸進的推動。不過從具一定社會福利性質的長照服務體系,要轉軌為長照保險制度,本意是防杜長期照護淪為政府另一個財務黑洞的必要之舉。但是參考健保的實施經驗,名為醫療保險,卻有相當程度醫療社會福利的性質,導致健保保費低廉的背後難掩赤字不斷擴大卻難以填補的困境。長照制度未來能否以健保制度為前車之鑒?或者無可逆的只能重蹈健保財政困竭的覆轍?對主管官署誠然是一個莫大的考驗了。  

  長照制度的建構,源於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齡化社會並非只是帶來負面的增加臺當局或人民的財務負擔而已。在今天醫藥發達臺灣民眾平均壽命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健康老人的養老、安老,從産業的角度其實可以帶動終身學習、理財、娛樂及醫療照護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失能老人的照護,更是需要大量的照護服務人員,以及護具、特殊餐飲等多元産業的支撐。從産業的角度來看,迎接老齡化時代的來臨,臺當局的責任是使老有所養,對産業而言則將可帶動全新的另類服務商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