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復蘇還是低谷 島內景氣期待飄忽不定

2012年04月11日 13: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前天在新廠動工儀式上對第二季半導體産業景氣甚表樂觀,並認為今年臺灣電子業市況將優於去年。但同日臺當局“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臺灣今年3月及第一季進出口均不如去年同期,並預測未來幾個月不易恢復到成長局面。進出口貿易景氣走弱,和龍頭企業臺積電對市況的樂觀看法出現落差,臺灣《經濟日報》11日發表社論説,這顯示景氣春燕行蹤仍飄忽不定。  

  年初以來,臺當局及很多專家預測島內景氣將在第一季觸底反彈,但綜合各種訊息觀察,此一樂觀期待恐不易實現,理由如下:  

  第一,臺灣經濟成長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但今年第一季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4%,主要出口市場中,除對東協六國增加7.7%外,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美國、歐洲及日本均顯著減少,降幅分別達9.7%、7.0%、6.8%及6.8%,顯示全球經濟仍處於“脫險未脫困”的低迷情勢,即使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美國,進口需求依然疲軟,難以帶動全球復蘇。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月因中東緊張情勢導致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正逐漸發酵,如果油價在高檔維持幾個月,勢必阻斷全球經濟復蘇,甚至有引發停滯膨脹的風險。  

  第二,島內投資亦正同步走緩。今年第一季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5.9%,其中資本設備進口額銳減20.5%,機械進口減幅更高達28.5%,顯示島內投資意願持續低迷。根據臺當局“主計總處”2月下旬預測,今年民間固定投資負成長1.16%,臺當局部門固定投資負成長10.22%,投資引擎熄火,讓景氣復蘇之路更添變數。  

  第三,島內油、電價格相繼調漲衝擊物價及經濟成長。自4月2日起,臺當局取消維持達16個月的“油價減半緩漲機制”,致島內油價大幅調漲;電價調漲案亦訂今天送交諮詢委員會討論,可能自5月實施。島內油電雙漲不僅推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並可能排擠超過30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民間消費,使島內GDP下跌至少0.2個百分點。此外,物價上漲升壓也難免影響銀行雙率政策,壓縮銀行藉調整利率及匯率刺激經濟景氣的空間。  

  第四,課徵證所稅引發政策風險。臺當局為實踐租稅公平而課徵證所稅,彰顯推動改革的決心,但課徵證所稅對資本市場的短期衝擊難免,因而應慎選實施時機,並有適當配套,更要謀定而動,以減少對市場預期心理的干擾。  

  社論説,上述總體面不利因素顯示,景氣春燕可能會遲到,甚至還有變數,但如臺積電等具高度國際競爭力企業已擺脫景氣衰退的影響,亦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站在企業的角度,全力強化競爭力,拓展新市場,才是面對景氣波動的最可靠途徑。  

  另一方面,臺當局的卓越治理能力,亦是因應全球經濟變局、超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不可或缺條件。首先,臺當局須有掌握全局、快速應變的能力,尤其對歐債危機發展、大陸經濟變化、美國經濟動向等,要隨時掌握最新資訊,並能洞燭機先,及時提出應對之策,將風險降至最低。  

  更重要的是,全民要有闖關突圍的決心與魄力。臺灣經濟要闖出新的局面,就要破釜沉舟,推動結構性、長期性的産業再造。3D1S(DRAM記憶體、面板、LED照明及太陽能)四大産業的重整,必須全面落實推動;傳産維新、服務業自由化及新興産業發展都要有目標、有步驟、有方法地推進,以凝聚企業信心,引導投資方向,讓經濟活絡起來。  

  再者,企業投資經營必須有穩定的政策與友善的投資環境,在經濟景氣不佳、企業元氣未復之際,臺當局興利應重於除弊,政策一貫性及穩定度尤為重要,不要“為改革而改革”致影響企業投資意願。一個有為的當局可以帶動企業的士氣,創造企業、人民與當局的三贏,這也是掌舵者經濟施政應遵循的最高原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