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股別成消息亂放的“炒作樂園”

2012年03月26日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臺灣股市資金亂竄、消息亂放的現象愈來愈多。臺灣《經濟日報》24日刊載社論指出,股市健全的最基本條件不只是揭露資訊,還要符合“資訊正確”及“即時揭露”兩大原則,這不僅是投資者在解讀資訊時須掌握的方向,也是主管機關長期努力的目標。

  全文摘編如下:

  臺“前司法院院長”賴英照在其大作“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提及美國羅斯福總統當年,因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白蘭代斯(Louis D. Brandeis)名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光是最有效率的警察。”所彰顯的資訊公開精神,制定了對美國資本市場與全球股市有深遠影響的證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上述名言是要把市場上重要資訊,“誠實地攤在陽光下、燈光下”,讓違法亂紀的事情無所遁形,避免股市腐化與違法、灰色地帶叢生;但除了資訊公開,更要避免有人利用資訊炒作、進行內線交易,傷及不知情投資人的權益。 

  近來,不只金融股消息滿天飛,連爾必達從減資、重整到競標都有人在股市放消息。在爾必達向東京地方法院聲請更生程式的前二個交易日,臺灣股市還傳出爾必達將先減資再增資,可望獲得金援,爾必達臺灣存托憑證(TDR)價格先漲停(收盤價為7.54元)、隔日開高又跌停(收盤價為7.02元),並爆出罕見的大額成交量,但隨後爾必達聲請更生程式。本週一時,爾必達原股價格僅剩2日圓,而其每單位TDR僅表彰原股的0.05股,臺灣投資人可能又落到血本無歸的地步。 

  大陸題材則是目前股市炒作者非常愛用的主題;例如最近有家金控高層表示,將與“大型、具備全國性通路”的陸銀洽談相互參股,此一動向經媒體傳播,股價馬上漲停板,成交量也大增。然而,此一參股落實可能性如何?何日能落實?卻鮮有人從股市訊息管理的立場去討論。如果要很久以後才能落實,或是無法落實,股價因而下跌,又有誰要負責?企業並非不能談論經營趨向,但須了解不確定訊息對市場的影響,避免成為炒作的話柄。 

  並購訊息是另一個容易影響股價的驅動因素。例如有二傢俬募基金入主的銀行從2月就傳出求售資訊,包括選定財務顧問等,且最快年底即可拍板。後來,又傳出有兩家金控競標其中一家銀行,使該銀行股價一飛沖天。這家銀行的股價自1月中旬從7元起漲,到2月中旬出售資訊見報前,股價已漲逾10元,成交量也持續擴大;之後傳出雙龍搶珠,股價再漲,合計漲幅逼近80%。啟人疑竇的是,這些不確定的訊息來源為何?是否有人在釋放消息前已先行買入,企圖借此訊息獲取暴利?這是合理的懷疑,也是投資人在運用訊息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判斷的,以免事件發展與傳言不符、股價大幅下跌時,高價買進的投資人面臨鉅額虧損;監理機關亦應善用市場監視系統,追蹤股價異常波動個股,警示及處理違規行為,維繫交易秩序。 

  企業推動參股、收購、合併等都是合理經營行為,但對於資訊揭露、股權管理與內線、炒作之查證,是建立成熟股市的重要工作。在參股、收購、合併事件中,主並或投資公司通常會支付給目標公司高於市價的並購價格,倘若能在並購資訊宣佈前,預先購買目標公司股票,就可獲得高報酬。因此,在參股、收購、合併未確定前,上市公司主動宣佈或被提及相關消息,如同對市場報明牌,而這些消息宣佈後,通常都對股價與成交量産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股市健全的最基本條件不只是揭露資訊,還要符合“資訊正確”及“即時揭露”兩大原則,這不僅是投資者在解讀資訊時須掌握的方向,也是主管機關長期努力的目標。只不過,綜觀近來臺灣股市臆測或待查證資訊到處流竄的亂象,顯示主管機關要落實白蘭代斯的名言,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