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期待臺股改革升級也開紅盤

2009年01月05日 13:27:00  來源:
字號:    

  針對2009年臺股今天開紅盤,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無論過去這一年多麼的慘烈,也無論今後這一年多麼的不確定,市場依然期待新年伊始開出紅市,博個好採頭。今天,也有多項措施回復金融海嘯前的常軌,期待當局由此重啟停擺的制度化改革,激發臺股最需要的市場活力。

  社論説,對投資人而言,2008是傷心的一年。以臺股而言,全年下跌46%,市值腰斬到11.7兆元,以全年有交易的302萬股民計算,平均每人損失達324萬元,將近是去年平均每人GDP(島內生産毛額)的6倍,可見損失之巨。也因此,新一年的再出發,顯得至為重要;除了投資人必須做好功課、堅守投資紀律,當局更有責任提供一個不存偏見、透明化、高效率、多選擇的市場,讓交易公平進行,讓臺股得以合理的重新定價。

  然而,對市場而言,去年卻是停步的一年,其不僅顯現在發行面、交易面及商品面的數字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政策面。一方面是5月政黨二次輪替,人去政息;二方面是新制尚未開展,就遇上9月金融海嘯,不只制度改革被迫暫停,甚至實行多項反市場作法;例如每日跌幅限制減半、全面禁止放空、限縮融券借券額度及進行總量管制等。以當時情勢之危急,當局的非常舉措是不得不然;但今日之空是明日之多,干預過久反而破壞市場自我療愈功能,導致量能停滯,降低臺股流動性。當局應收手而未收手,讓對投資人的保護卻成了傷害。

  今天起,這些非常時期的作法終於回復常規,甚至被多數投資分析師視為有利臺股開紅盤的因素之一,因為成交量能得以擴充,臺股也才有衝關的條件。然而,這只是把市場改革的準線調回到金融海嘯發生前,當局還必須儘速啟動當時即已規劃的制度革新,例如款券同步交割、放寬鉅額交易、平衡多空力量等;甚且,值此後金融海嘯的休養生息、全球資金重新佈局時期,當局更要認真省思臺股長期發展之道。

  社論指出,長期以來,臺當局關注的股市績效指標,在市場面是“指數”的漲跌,在發行面是“上市櫃公司”的家數,所有的改革思維亦以此為軸心。因此,怕股價跌,動輒請出政策護盤的尚方寶劍,甚至犧牲交易公平及變現性;為增加發行公司家數,就以放寬上市門檻衝量,卻未充分説明相應的監理配套,甚且因退場機制僵化而“只生不養”,令市場不時出現地雷。因此,當局近年幾乎年年都有資本市場改革強化措施,卻是進展有限。

  一個因金融海嘯爆發而暫時被遺忘的事實是,去年臺股未通過富時指數(FTSE)公司的升等審核,不只停留在“先進新興市場”等級,長年相互競爭的韓國卻已獲晉級為“已開發國家”;此外,另一指數編制公司摩根士丹利(MSCI)也預告將韓國列入評估升等名單,臺灣則落空。這意味,在同等競逐下,臺股獲得的全球性資金配置份額要比韓股少得多,既説明瞭臺灣資本市場的不長進,也凸顯了臺股擴大規模的發展限制。

  另一個事實是,臺股的本益比近3年出現下滑跡象;2006年尚有近19倍,去年跌破10倍,表現最佳的3月也只有15倍,意味儘管企業非常努力的提升獲利,但投資人願意給予的溢價下降,相對低於美國、香港,而與韓國、新加坡在伯仲之間。這至少代表了三層信心的下降,包括對上市公司監理品質的信心、對市場流動性等交易效率的信心、對臺灣經濟的前景信心;無論何者,都值得臺灣的當政者警惕,也是提升臺股首應努力的方向。

  社論最後説:臺股開紅盤,要的不只是一日紅市,也是臺股改革升級的開紅盤。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