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富民”是縮小貧富差距第一步

2012年02月09日 09: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行政院長”陳衝一上任就提出“富民經濟”,強調經濟轉型與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性。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新人新政,目標喊得響亮而遠大,或有人視為華麗的旗幟,或有人論為空泛的口號,但稍加探究,其間實存有清楚的政策邏輯,值得細細推敲。這是陳衝的行事風格之一,不直跳結論,但政策已依邏輯鋪展開來。

  社論摘編如下:

  富民經濟、經濟轉型、縮小貧富差距三者間,要怎麼連結?先從貧富差距談起,且須厘清“所得差距”與“貧富差距”的不同。由於當局掌握的個人所得,集中于島內的薪資與股息所得,目前公佈的所得差距也是由此而來,因而當局觀察的所得差距僅是“部分”及“當期”的現象,真正的貧富差距應是針對家戶的“全部各種所得”,並且觀察“長期累積”的幅度,稅制因而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島內稅制是當局課不到“海外所得”、“土地增值稅”以“公告現值課徵”,並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還存在各式避稅管道。富有家戶群有非常多這類課不到稅、免稅或減稅的收入,底層家戶群則很少,因而當局統計的所得差距絕對低於貧富差距,且受薪階級的收入多數須課稅,而富有階層卻有不少免稅,形成不公平。因此,當局雖提出最低稅負、奢侈稅等,但其修正效果有限。 

  然而,貧富差距卻是造成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的主因。從絕對觀點論之,多數人民的長期實質所得未提升,“都會區”房價又因稅負優惠與低利率而飆漲,讓民眾買房負擔沉重,加上扶養小孩支出大,民眾感覺富不起來。從相對剝奪感論之,許多人投資房地産賺取優渥報酬,甚至暴利,但也不用繳很多稅,還炒高房價讓大家買不起房子;同樣的,股市發展主要的獲利者是上市公司創業者、主管與少數精明的投資人,但其股市獲利不用繳稅。 

  但問題的源頭仍在於民眾的長期實質所得未提升。這是眾多因素使然,但當局未隨全球經濟變化,適時修正與執行有效的産業發展政策必是主因之一。過去十多年來,臺灣經濟結構因內需市場較小,無法支撐較大幅度的成長,偏重立即見效的出口産業與減稅扶植政策,雖短期護持了經濟成長,但産業附加價值未有提高、毛利率則不斷降低,還形成臺商從工廠外移,到上下游、産業核心的外遷,整體發展模式讓臺灣似乎成了計帳與籌資單位,而當局高喊的營運中心卻日漸模糊。 

  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高科技新興工業化,變成“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變異體,造成眾多臺商、臺幹移居海外而隨之置産、投資與擴大消費。雖然這些“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成果有反映在島內經濟成長與公司業績,但因在臺灣沒有相應的投資與消費,也造成當局統計與民眾感受間的落差。因此,當局頻頻宣揚經濟成長政績時,民眾的感受是“喝到湯、未吃到肉”,而當臺灣遭受國際經濟衰退與海嘯衝擊時,民眾卻是首當其衝。 

  因此,馬當局要縮小貧富差距的作法,當然要透過經濟轉型以普遍提升薪資階層的所得,而當局若能以現有資源來達成,也不一定要從稅負制度著手。不過,目前當局可用資源有限,是否仍要運用土地、股票等資本利得稅,以支援會直接在臺灣投資與引發消費的産業,就存有討論空間。因此,縮減貧富差距必然要面對資本利得問題,但不代表要全面恢復資本利得稅,能促進臺灣民眾實質所得與就業水準的資本利得稅,如果仍須部分減徵、緩徵或免征,新“內閣”就應以清楚的論述説服社會。陳衝在上任記者會時説,未來稅制改革,像是任何租稅優惠,一定要以創造就業為重要標準,正是他試圖在富民經濟、經濟轉型與縮小貧富差距間安排的路徑,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新“內閣”的執行力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