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轉型與雙D“慘”業需脫胎換骨

2012年02月10日 11: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0日發表社論説,當前臺灣島內面臨兩大課題:臺灣經濟轉型與雙D産業(DRAM與TFT-LCD)前途,均面臨“脫胎換骨”關頭,在在考驗主事者大破大立的決心。  

  馬英九競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成功後,立即宣示了幾番有氣魄的談話,又以“改革大刀闊斧,臺灣脫胎換骨”為主軸,並訂下兩年的時間表,要積極推動“經濟成長、照顧弱勢、租稅及社福制度改革”,因為兩年過後,“接下來又將面臨選舉……”,而他揭示的改革原則是:“儘管有人不樂意,但非做不可的還是要做。”  

  社論説,在馬英九充滿理想的改革宣言之後,臺當局新行政團隊的執政口號率先“脫胎換骨”,從前朝的庶民經濟轉而追求富民經濟。平心而論,富民經濟比庶民經濟更具積極性,畢竟臺灣每人平均所得已經超過兩萬美元,本當追求全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然而,口號脫胎換骨易,行動改弦更張難。試問大刀一砍、大骨一換,豈有不劇痛的道理?任何改革,例如租稅與水電油價合理化,都可能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以及蕓蕓眾生的不理解或不諒解。當人言可畏,當社會觀感欠佳,馬當局是否有擇善固執的過人勇氣?  

  馬英九期許由陳衝組成的臺當局“財經內閣”,會是個讓人民安心與放心的“安心內閣”。一方面要大刀闊斧改革,一方面又希望人民安心,這兩者間存在著推進速度的矛盾,前者必須劍及履及(尤其又有兩年期限),後者則講求循序漸進,臺當局新“內閣”如何在“脫胎換骨”與“安心”之間求取改革的平衡點?  

  社論認為,要推“安心內閣”,先決條件是臺當局新行政團隊對於大刀闊斧的對象與優先順序必須有高度共識,然後依職權分工負責。更重要的是,目前陳衝“內閣”既是馬英九寄予高度厚望的黃金組合,就不該是個短期的團隊。過去十餘年,臺灣許多政策的不連貫,除了受制于政黨輪替,還在於“閣員”替換有如走馬燈,連官員自己都當得不心安,又如何讓人民心安?  

  兩年時間轉眼即過,有些改革應該怎麼做,其實已經開過多次會議得出結論,朝野也已了然于胸,就算無法一步到位,至少要踏出改革的步伐,只要改革的“勢”造出來,民心未必不思變。現在就怕臺當局新“內閣”又重蹈以會養會的拖延覆轍,到頭來雷大雨小,萬事無不蹉跎。  

  因應臺灣經濟轉型,陳衝的臺當局新行政團隊提出的方向是“發展高價值的勞力密集産業”。這顯然是對過去20年島內重點扶植資本密集産業的一大反思。在陳水扁當局時代喊得震天價響的“兩兆”(半導體與影像顯示産業),如今製造出“産值高、累虧大、負債重”的雙D“慘”業(DRAM與TFT-LCD),前途茫茫,不知所以。  

  就某種程度而言,現今臺灣雙D“慘”業,跟希臘之於歐元區的困境相似:茍延殘喘,越陷越深,還拖累一大票冤親債主。在理智上,大家都知道要割捨,但在情感上,沒人想成為被消滅的對象,因此哭天搶地者有之,雙手一攤者有之,然後巴望臺當局可以“大有為”地扛起收拾爛攤子的責任。問題是,這對民眾公平嗎?對於未來産業的“脫胎換骨”又有何助益?  

  全球DRAM産業一片愁雲,美國僅存的DRAM大廠——美光也無法倖免,時間將越來越不利業者的生存。  

  以雙D為鑒,有人主張臺灣不該再有臺當局主導的産業政策。以臺灣民間大企業開疆辟土的本事與創新應變的能耐,的確毋需臺當局操太多心。但臺灣終究是以中小企業為骨幹的經濟體,臺當局仍有必要扮演提拔的角色。若真以雙D為鑒,今後的産業政策切忌好大喜功(結果是本大虧大),而應以本小利大為最高追求。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